首页 > > 2302

郵票中的百年香港史

2016-06-12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郵票留下了地方的歷史印記,背後反映了該地方的文化、政治、經濟等狀況。香港1841年開埠以來已有郵政服務,香港郵票見證了170多年的社會變遷。香港和郵票一起成長,一同進步,走過不平凡的歲月,當中有悲有喜,有苦有樂;有值得懷念的日子,亦有不堪回首的往事。香港警察郵學會前主席何明新及香港著名收藏家吳貴龍近日現身香港商務印書館,通過多款珍貴的紀念郵票、舊信件、老相片等,引領讀者走進香港每個重要的歷史場景。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1862年正式發行本地郵票

  由何明新、吳貴龍合作編寫的新書《郵歷香江》近日舉行新書發布會。發布會上,兩位從香港的郵政歷史開始,通過珍貴的郵品和舊物收藏,向讀者介紹了香港郵政的獨特發展,通過舊物回顧過去。

  香港的郵政史,包括被英國人強佔的殖民時代,被日本人侵略及統治的3年8個月黑暗年代,戰後中國錯失收回香港機會,而再次被英國人統治的殖民日子,最後到回歸祖國的光輝歲月。而香港郵票的種類大致可分為通用郵票、紀念郵票、特別郵票、欠資郵票和慈善郵票。

  香港從1841年起被英國統治。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郵票的國家,英國並沒有很快在香港推行使用郵票,故早期香港的郵件上只加蓋「已付」之類的郵戳,而不貼郵票。香港最早的郵政服務可追溯到1841年8月,英國駐中國貿易公使莊士端(Johnston)於香港成立初期的郵政服務,以方便英國遠征軍隊及商人,從那時起所有信件都經香港以便作中央處理。

  何明新表示,1862年香港正式有自己的郵票,「當時香港的港督羅便臣提議在香港使用英國的郵票,英國殖民地管理局則提出香港與其他英屬地一樣發行自己的郵票。當時發行的郵票中的維多利亞女皇頭像,就是當時的港督副手隨便畫出來的,這樣子就成為了香港的郵票」。何明新解釋道。香港政府於1862年11月29日正式宣布香港發行自己的郵票。

  當時的人很抗拒寄信前要先付費,因當時的習慣是寄信由收信人付費的,但在法例已定及嚴厲執行後,這做法很快被迫「習慣」了。1879年香港正式在街上放置柱型郵筒,在郵筒上漆上和英國一樣的紅色,俗稱「紅郵筒」,方便市民寄信及郵局收信。第一個郵筒放置於上環文咸街,另一個則放於西環西區警署,並開始了寄信不需要到郵政局的先河。直至1899年,香港才有第一個中國人當郵差。

  1891年1月22日香港發行了第一套紀念郵票猁猁香港開埠50周年紀念郵票,這套郵票曾由當時香港署理港督催促英國理藩院盡快審批發行,後來由於時間不夠充裕,來不及設計一款新圖案郵票,最後圖案選用了1883年的維多利亞女王頭像通用郵票,在上加蓋「1841-香港金禧紀念-1891」字樣,作為全球首套以加蓋形式發行的紀念郵票。「郵票發行首日非常轟動,早上7時開始發售,郵政總局擠滿了不同國籍的集郵人士,一度引起搶購熱潮,由於人群擁擠,秩序大亂,結果兩名葡萄牙人在混亂的人群中被夾死,1名荷蘭籍海員被刺斃,另外還有多人受傷。」

  吳貴龍說。也許因為這個招致混亂的原因,之後直到1935年英王喬治五世銀禧紀念時,郵政署才發行第二套紀念郵票。

  日佔時期郵政業務停滯不前

  1898年6月30日英國人正式「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200多個離島,為期99年。那時新界並未設立任何郵局,所有郵政服務均有當時的警署負責,直至19世紀初為止。1923年,新界街道才出現第一個郵筒,地點為大埔。由1917年1月1日至1930年10月30日,英國在中國內地各商埠開設的郵局,如上海、天津、漢口等均使用香港郵票,但在郵票上加蓋「CHINA」字樣,以資識別,這些便成為商埠郵票。

  香港於1941年聖誕日被日本人佔領,開始香港3年8個月的黑暗時期,所有在郵政局工作的英國人都被關入集中營,只有少量華人仍留下替「日佔郵局」工作。香港在日本人佔領前寄出的最後一批航空郵件是於1941年12月8日寄出的,其他均「滯留」在郵政局,直至1945年8月香港重光後才被寄出,成為一批有名及珍貴的「日佔滯留」郵件。

  在日本人佔領香港期間,寄信一律要改用日本郵票,有些加蓋香港等字,有些並沒有加蓋,而當時是戰爭時期,所有信件均需「檢驗」才可寄出或寄入,所以普遍只有在很必要時才寄信。另外,由於日本佔領地政府將香港各地區改成日本名稱,例如街道名、地名、著名建築物的名稱等,令郵遞服務相當混亂,實際上當時香港的郵政業務是停滯不前的。

  日本人於1945年8月15日投降,郵政服務立即恢復,但當時沒有可用的郵票,因存放於郵政局的郵票大多不翼而飛,臨時英國軍政府只好在信件上蓋一個「Hong Kong/Postage Paid 1945」的方印代替郵票,直至1945年年尾才重新使用香港郵票。

  日佔時期結束後,香港發行一套分別為一元及三角富有中國特色的紀念郵票,圖案為郵政司溫鐘士和工務局高級繪圖官鍾惠霖在赤柱集中營被囚時手繪的「鳳鳥復興,漢英大和」圖。何明新說,「日佔時期時,當時的郵政局長和工務局工程師被扣留在赤柱的集中營里,可能因為太悶了,他們就想將來重光時要怎樣去畫郵票。接著,兩個人找了一張包食物的紙,畫了一張這樣的郵票出來」。後因「大和」兩字有日本意思,故改為「鳳鳥復興,漢英升平」,意謂火鳳凰劫後重生。

  但其他郵票方面,香港的版本仍停留於戰前差不多,需與英聯邦同時發行相關主題的郵票,變化不大,比較香港及中國特色的主要是於1967年1月17日開始發行的生肖系列郵票,及1968年4月24日發行的香港海上交通工具郵票。

  回歸後推出香港特色郵票

  香港郵政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改變經營模式,以營運基金模式運作,財政自主,自負盈虧。在通用郵票方面,一直沿用的英王頭像便改為以香港風貌為主,首套用於香港回歸祖國過渡期的郵票是維多利亞港日夜景郵票,於1997年1月26日發行,而所有英王頭像郵票及有英國皇室標記的郵票,亦於1997年7月1日起失效及停止使用。

  在郵票發展方面,回歸後推出更有香港特色的郵票,例如香港歌星、香港十八區風景等。另一方面,亦發行一些與中國有關的郵票,包括神州風貌及中國成語故事小型張等,而在民族觀念上亦有突破,例如在2006年推出孫中山先生誕生140年紀念郵票。

  香港在這短短170多年歷史,恰巧與香港郵政一同誕生,由無到有,由小漁村到國際知名大都會,華洋共處;由殖民地到港人治港,回歸祖國,帶領周邊各地發展;由無根一族、借來的地方到香港是我家,都一一從各種郵票郵品中展現出來,而各個時期的特色亦告訴我們該年代的故事。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