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以來國際油價不斷抬升,但我國原油進口依然不斷放量,對外依存度已達到60%。專家表示,我國石油供需缺口依然較大,必須未雨綢繆狠抓替代能源,其中生物質能源發展潛力值得進一步挖掘。
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我國原油進口量同比增長11.8%。雖然當前國際油價仍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但與年初創出的12年低點相比,已反彈逾70%。與2月進口單價相比,4月我國每噸原油進口單價上漲了14.6%。
專家認為,生物質能源作為可再生的能源,可以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領域,彌補國內石油短缺,潛力值得進一步挖掘。
江蘇聯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濟師胡海峰表示,與普通汽油相比,乙醇汽油可減排PM2.5約40%,碳氫化合物濃度下降42.7%,一氧化碳排放下降34.8%。自2000年以來,我國累計消費生物燃料乙醇1700多萬噸,相當於減少原油進口9000多萬噸。其中,2015年國內燃燒乙醇消費量為230萬噸,加入燃料乙醇的乙醇汽油(E10)消費量為2200萬噸,占全國總汽油消費量1.13億噸的比重19.5%。
其實,生物質能源在發展初期背負著“與糧爭地”“與民爭糧”的枷鎖,因此備受各界爭議。但近年來,在國家財稅政策調節的引導下,我國燃料乙醇行業逐漸向非糧經濟作物和纖維素原料綜合利用方向轉變,積極開展工藝和示范項目建設。
在國際上,在各國政府大力推動下,燃料乙醇已發展為一個世界性的新興可再生能源產業。已經有50多個國家制定了生物燃料配套政策,包括規定摻混指標或指令、給予稅收激勵。這些是出於能源安全戰略、農業持續發展和振興農村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緩解環境汙染的考慮。
福建農林大學能源植物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祁建民在上海參加“ECF生物質能源研討會2016”時介紹,國際上第一代燃料乙醇多以玉米、小麥、陳化糧的澱粉轉化,以及甜料作物甘蔗、甜菜轉化乙醇。第二代燃料乙醇則以植物秸稈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轉化糖再轉化乙醇。第三代燃料乙醇原料選擇則以高光效、高同化率、高產、抗逆全層可資利用的甜高粱(高粱)、紅麻、毛竹等。
上海聯合非常規能源研究中心生物質能源專家、上海眾偉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士楚表示,重鹽堿化、沙化、退化土地經麻類作物的種植後而得到治理與改良,獲得國家相關資助。麻類作物每畝每年將吸收二氧化碳2噸以上,可適用於清潔發展政策及碳彙交易。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生物質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結構中占比已達到10%左右,成為第四大能源。但在我國生物質能起步較晚,在一次能源供應結構中所占比例依然較小。歐盟生物質能源在可再生能源中比重高達60%,而我國生物質能源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到10%。
“我國可作為生物質能源的資源總量每年相當約4.6億噸標准煤,目前已利用量僅相當2200萬噸標准煤。”上海市低碳科技與產業發展協會專委會專家顧問、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吳曉江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未完成規劃指標,生物質成型燃料消費量僅完成規劃的70%,液體生物質燃料僅達規劃的50%。
吳曉江說,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每年產生秸稈資源總量逾7億噸。但每年就地焚燒的秸稈約達3億噸,由此造成大氣汙染的貢獻率逾30%。如果推廣生物質快速熱解制備液體燃料技術,可將豐富的秸稈資源轉化為巨量的生物油油礦。另外,我國農業、畜牧業產生大量有機廢棄物,以及城市大量生物質廢物,可成為沼氣的豐富資源,利用沼氣提純精制清潔的生物質天然氣,是緩解我國礦藏天然氣資源不足。
與太陽能和風能相比,生物質能源具有低成本儲存的特點,更具穩定持續供能的優勢。從能源經濟價值評估,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熱值高,使用成本遠低於石油。另外,液態生物質燃料與汽車及加油站兼容,具有經濟性和便利性,可避免電動汽車推廣過程中遭遇充電設施不足、電池儲能續航能力不足等困境。
不過,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目前我國生物質能源仍比較“小眾”,沒有形成規模優勢。當前國際油價處於低位,如果不考慮稅收因素,生物質能源與普通汽油相比經濟性優勢並不明顯。因此,生物質能源產業仍需要進一步加快培育,形成規模優勢,提高其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