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彭斐
在做了46年電視之后,海信行業大佬的形象在業界早已根深蒂固。不過,海信對這個名號似乎并不滿足,其還想成為交通領域的一匹黑馬。
4月1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海信網絡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劉雪莉透露,隨著在B2B領域的發展迅猛,以智能交通為代表的對公業務所創造的利潤,已經占到海信集團利潤的近四成。
提及“智能交通”,人們第一印象也許會是IBM“智慧地球”的品牌廣告,“方案提供商”的概念給藍色巨人戴上了新的光環,但在中國智能交通市場,海信才是這個領域的“隱形冠軍”。
賽文交通網發布的“2016年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十二五期間,海信城市智能交通企業業績(最終用戶訂單)總排名第一,拿下了49.1%的市場份額,獨占半壁江山。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電視領域中三星、西門子、飛利浦、東芝等眾多國內外品牌的“紅海”廝殺,智能交通領域無異于一個尚待開發的商界“藍海”。
據“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研究報告”統計,2008至2013年間,城市智能交通復合增長率達到20.2%。
而受益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規劃》、《道路交通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多項政策,預計未來10年國內智能交通的資金投入將超過1700億元。
來自企業的預計更為樂觀。西門子有限公司交通集團智能交通部總經理殷之雄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智能交通行業規模可達2000億元,這還不包括諸如地圖、導航等被納入智慧城市的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98年成立的海信網絡科技公司,在十幾年間的發展之后,卻在不經意間鋪設了一條“智能化”的可靠通道。
如今,在中國的100多個城市,每天借助公共交通上班下班的人,可能完全不會意識到自己出行的背后,在被海信的智能交通系統“無形”指揮和引導著。
海信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海信的城市智能交通最終用戶訂單業績排名第一,智能公交市場,海信在快速公交(BRT)領域,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
一位家電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海信在智能交通領域的發力,也透露出行業的一種無奈,因為2015年是國內消費電子業的寒冬,加上“互聯網+”的沖擊,家電企業似乎進入了蟄伏期。
事實上,作為行業的領軍人物,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直言:“海信在轉型,產業轉型放在當前看只是一碗飯,長遠看就是一條命——我們未來的命。”
在周厚健的布局中,海信集團分為4個板塊,多媒體、光通信、白電業務以及包含商業POS和智能交通的IT智能系統,這被海信視為未來具有更大市場潛力的增量。
不過,在包含了智能交通的光通信領域,因為行業聚集度不高,縱然野心十足,但海信卻不得不接受來自多方的挑戰,甚至圍剿。
尚普咨詢行業分析師指出:目前國內從事智能交通行業的企業約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監控、高速公路收費、3s(gps、gis、rs)和系統集成環節。
劉雪莉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在整個智能交通領域,海信占有率雖排名首位,但行業前四位相加甚至不足15%,低價競爭的方式在行業內也并不罕見。
不過,在一位海信內部人士看來,對急于拓展B2B業務的海信集團來說,相比于傳統白電行業的激烈絞殺,只能交通領域的競爭本身也是一種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海信高層人士介紹,目前海信的B2B業務尚在百億左右,占集團規模的10%;5年后有望突破200億元,10年后,有望與B2C業務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