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軌跡
【香港商報網訊】西九文化區M+視覺文化博物館繼上月推出「M+放映」的首輪節目后,將於3月份再接再厲舉行第二輪的專題放映活動,并以「四十年」為主題,放映8部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作品,呈現自上世紀70年代初至今40年間,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并作為「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的延伸項目。
「M+放映:四十年」將於2016 年3月11至13 日於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呈獻7位知名電影工作者及藝術家的作品,包括《中國》(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七宗罪》(溫普林)、《極度寒冷》(王小帥)、《圓明園的藝術家》(胡杰)和《超級市場藝術展》(闞萱)等。 負責策展的M+流動影像副策展人馬容元表示:「放映借著時間的脈絡,按照作品時序的安排,揭示過去短暫而激動人心的40年,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上某些重要的歷史背景、時刻及趨勢。我們刻意挑選多元化的影片,希望以隨著時間而相互變換、矛盾和調整的視角,進一步開拓解讀這一段歷史的可能性。」
為「M+放映:四十年」揭開序幕的是由意大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拍攝的紀錄片《中國》(1973),該片為文化大革命期間有關中國的罕有非官方視覺記錄。接下來的是藝術家溫普林於1989年的作品《七宗罪》(1989-2009),紀錄了當時一個「破格」的中國前衛藝術展覽,如何改變北京當代藝術發展的面貌。
上世紀90年代作品則有劇情片如王小帥的《極度寒冷》(1996)、楊福東的《陌生天堂》(1997-2002),以及3部記錄了中國藝術家和展覽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作品,包括胡杰的《圓明園的藝術家》(1995)、闞萱的《后感性:異形與妄想》(1999)及《超級市場藝術展》(1999)。近期作品的代表則有陶輝的藝術家錄像作品《德黑蘭的黃昏》(2014),它超越地理界限和時間的概念,同時也透露出對香港流行樂壇的緬懷。
「是次放映的作品雖各有千秋,卻共同展現了中國藝術創作於近數十年間急速發展的歷程以及其驚人的創意與創造力。」M+博物館署理總監鄭道煉表示:「我們以此回應『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正好反映了M+獨一無二的地位,足以全面闡述中國自文化大革命至今的當代藝術發展歷程,同時致力通過不同的論述框架和方法回應這個既豐富又復雜的議題,體現了M+立志成為一所21世紀跨範疇藝術機構的理念。」
為期一年的「M+放映」系列旨在帶出流動影像的多元性,每次專題放映活動均會設定新主題。「M+放映」期望節目內容能與香港觀眾發生即時、緊貼和有趣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