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美槍擊案,為何不敢認定是恐怖襲擊?

2015-12-04
来源:海外網

  真是對不住大家,好像每次島妹一出場,都不是好事。

  大家應該都已經知道了這個壞消息。今天,美國南加州的聖貝納迪諾市發生了大規模的槍擊事件,目前已經至少造成了14人死亡,17人受傷。

  記得島妹一個多月前寫俄勒岡州校園槍擊案時,曾經向大家描述了一個悲傷、沮喪又憤怒的奧巴馬:他在聲明中使用“慣例”一詞,來形容美國社會不斷發生的槍擊事件、槍擊事件之後媒體的相似報道以及他本人呼籲控槍的反複表態。他無奈地說,希望在總統任期結束前不必再發表類似的講話、不必再向槍擊案受害者致哀,但多年的總統工作經驗告訴他,現在沒有辦法做出這樣的許諾。

  真被自己說中了!今天,奧巴馬不得不再一次,擦擦臉上的灰和土,強忍內心漫過太平洋的哀傷,去面對又一次悲傷而憤怒的大眾,對在他任期裏已經不知道是發生了多少次的槍擊事件,做出一個總統應有的表態。

  但是這一次,情況稍稍不同。他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采訪時,特意提及了一個詞“恐怖主義”(terrorism)。他說:“對於那些擔憂恐怖主義的人來說,有的人已經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有一個‘禁飛名單’,但被禁止乘坐飛機的這些人仍然可以去購買槍支……”

  困惑

  其實,奧巴馬說了什么並不重要(因為說了也不管用),重要的是,他專門針對擔憂恐怖襲擊的美國人,說了一段話。

  可見,總統先生已經意識到了,在這時候發生大規模的槍擊事件,挑動了美國社會最脆弱的一根神經:恐怖襲擊。

  咦,等等,島妹好像狠狠抽了自己一巴掌!在10月那篇關於俄勒岡州槍擊案的稿子裏,島妹寫了美國社會最脆弱的一根神經是“槍支管控”。現在回過頭去看,真是圖樣圖森破!請原諒那時剛到美國未滿百日、懵懂無知的島妹吧!槍支管控或許是美國社會最有爭議性的話題,但恐怖襲擊才真是人人聞之色變的傷口啊!

  南加州槍擊事件發生後,所有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是恐怖襲擊嗎?”

  雖然美國FBI發言人很快開腔表示,這起槍擊案無法判定是否為恐怖襲擊,雖然美國媒體在事發後非常“講政治”地沒有往恐怖襲擊方面刻意引導;雖然一直到島妹寫稿的現在,淩晨6點,嫌疑人動機還是不明,但依然無法掩蓋一個事實:這次大規模槍擊事件的確不同尋常,甚至可以說非常罕見,這些不同尋常的細節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恐怖襲擊。

  1. 從傷亡上來看,這是美國現代曆史上死傷最嚴重的大規模槍擊案之一,更是自2012年康涅狄格州紐敦市槍擊案之後最嚴重的一次。2012年12月14日,康涅狄格州紐敦市的一所小學裏,發生了大規模槍擊事件,造成至少28人死亡。

  2. 從行凶人數上來看,最初估計有三名嫌疑犯,後來擊斃了兩名,抓了一名(新聞報道後來不再談論這名嫌疑人,據報道,是名穆斯林)。被擊斃的兩名嫌疑犯,一男一女,是夫妻或者情侶。具體身份按下不表,先看看作案人數。CNN認為這次槍擊事件“曆史罕見”,就是基於凶手人數和曆史數據的對比,因為美國大規模槍擊事件很少涉及多個槍手,在美國曆史上死傷最慘重的28起槍擊事件中,超過1名槍手的情況只出現過兩次,這是第三次。

  3. 從作案工具上來看,這些槍手都是有備有來的,他們攜帶的不是美國普通居民家中常備的手槍,而是長槍AK-47,殺傷性強大的輕武器,沒錯,這種武器上次還出現在巴黎和馬裏。有消息稱他們還穿了防彈衣,戴頭罩。

  甚至有執法官員很隱晦地表示,涉及多個槍手意味著有更高層次的周密計劃,“他們來時就准備好了他們要做的事,好像是在執行任務。”

  民怨

  信息一披露,社交媒體上自然是炸開了鍋,大家對於官方含糊的表態並不買賬。看看老外網友怎么發牢騷吧:

  “為什么大規模槍擊不算是恐怖襲擊?”

  “不管如何,任何生命被殺都是恐怖襲擊。”

  “恐怖主義對我們國家來說並不新鮮,新鮮的是我們的領導人選擇忽視恐怖主義,而非積極地戰勝恐怖主義。”

  “我感到很悲傷,美國政府還沒正式把聖貝納迪諾定性為恐怖襲擊。”

  “明天媒體會向我們所有人灌輸,凶手是熱愛和平的穆斯林,這只是工作場所的暴力事件,而並非恐怖主義。”

  ……

  民眾抱怨連連,ISIS也沒有出來認賬,可能最終頂不住了,加州警方在晚些時候終於松了口風,稱這起槍擊事件屬於本土恐怖襲擊。恐怖襲擊還分本土和國外?

  啪啪啪,馬上又被無處不在的群眾們打臉了。推特上,一位美國小妹憤然發帖表示:不管是本土恐怖襲擊還是國外恐怖襲擊,都是恐怖襲擊。今天,就是有14人在美國國土上被恐怖分子殺害了!

  警戒

  作為歪果仁,你們是不是都想問:在美國定性一起恐怖襲擊真有這么難嗎?!

  真的!因為誰都不願承擔,也無法承擔撥弄美國社會這根“恐怖襲擊”脆弱神經的後果。

  巴黎暴恐事件,再一次觸動了美國人對恐怖襲擊的回憶,他們變得比法國人更加緊張、更加敏感。有媒體稱,“法國暴恐對美國人而言,就好像911事件又重來了一遍”。

  法國暴恐事件後,紐約市警察局曾稱ISIS發布了一段威脅紐約的視頻。於是,紐約市長出面給民眾們打氣,鼓勵紐約市民保持正常生活:“紐約市民不會被嚇倒。我們知道這是恐怖分子恐嚇我們的目的:擾亂我們的民主社會。我們不會讓他們如願的。”

  口號喊得很響,但對於恐怖襲擊的恐慌情緒,真的沒有影響到美國社會嗎?

  11月19日,美眾議院投票,以“壓倒性”票數,289:137,通過了暫停接收敘利亞和伊拉克難民的法案。這個法案要求FBI確認每名來美國避難的敘利亞和伊拉克難民的背景信息,要求國土安全部和情報部門確保這些難民對美國的安全沒有威脅。

  此前,美國各州已經拉開“反恐警戒”,包括德克薩斯州、佐治亞州、密歇根州和馬塞諸塞州等超過半數的美國州長相繼表態拒絕接收敘利亞難民。

  看,為了人身安全和國土安全,他們背叛了美國宣揚的價值觀。

  恐慌

  除了這些大事,島妹身邊發生的一些小細節,也是讓人分分鍾感受到目前美國社會彌漫著的恐慌情緒。

  法國暴恐事件發生後的一周內,舊金山一所美法國際學校操場牆壁上發現塗鴉圖案,這個圖案被懷疑是ISIS的旗幟圖案。就因為這一個圖案,學校加大了安保力度。

  黑色星期五,聽聞島妹要去購物“血拼”,好幾位美國朋友苦心相勸:別往人多的地方跑,老實待在家裏網購。不聽話的島妹跑出去一看,果然,中國朋友和印度朋友占領了實體店,美國白人面孔少之又少。一天之後,數據就出來了,全美實體店零售銷售額同比下滑了10%。

  這個數據或許還不夠有說服力。看看高大上的FBI的數據吧。FBI有一個全國即時犯罪背景審查系統(National Instant Criminal Background Check System),雖然廣受詬病,但也被認為是顯示美國社會購槍意向的一個重要數據。因為,在美國購槍需要提供購槍人的相關信息,通過這個系統進行犯罪背景審查。

  這個系統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月,FBI共受理了2243030起背景審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4%。尤其在“黑色星期五”這天,受理了185345起背景審查,約每秒受理兩起審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創下記錄,成為該系統自設立起受理審查數最多的單日。

  而且,全美約40%的槍支交易是通過無售槍許可證的賣家進行,因此這個系統的數據很可能低估了槍支的交易量。

  紐約時報網站援引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槍支政策與研究中心的聯合主任喬恩·維尼克的觀點,稱槍支銷量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大眾對於日日發生暴力事件的恐慌。

  看來,在對槍支管控進行探討和糾結的同時,美國社會或許也應該多花點時間想想,如何進行社會情緒的管理和調節。社會情緒一但失調,各種頑疾新症恐怕就又要跳出來了。

  還是FBI的數據——2014年度仇恨犯罪報告。仇恨犯罪,是指由於對某一特定社會群組成員的偏見或仇恨而引發的犯罪行為,動機包括種族、宗教、性傾向、身心障礙、族群等等。

  這份報告的數據顯示,美國去年近三分之二的仇恨犯罪和種族、宗教相關。有16.3%的犯罪活動是針對伊斯蘭(穆斯林),高於2013年的比例(13.7%)。

  已經出現了一些極端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案例。有2名男子,准備從芝加哥飛往費城,登機前用阿拉伯語互相交談,結果被群眾們舉報了,稱害怕和他們同機。無辜的兩人莫名被盤問了許久,才擺脫嫌疑,順利登機。

  巴黎恐怖襲擊第二天,美國各地都有民眾自發手拿蠟燭在特定地點進行悼念。他們唱起法國國歌《馬賽曲》,表達同法國團結一致反恐的決心。有評論稱,911事件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也讓他們將對恐怖襲擊遇難者的悼念變成了一個慣例。

  希望成為慣例的,只有悼念,而非恐慌。

  文/曾久久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