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劉振業
過去個多月本欄已對香港零售及旅游業情況作出各種分析,大致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匯價高低未必影響旅客到訪意慾,二是撇除內地客(旅客人數多而人均總消費額亦高)后,香港旅客以低人均總消費旅客占多,令香港零售業自內地客來港興趣減少后進入樽頸。
亞洲旅客消費近似內地客
匯價高低有否影響旅客來港意慾先前已有分析,在此不多講。至於后者,現時由於來自歐美及中東等高消費群分別只占香港旅客人數不足1%至3%,但總消費額較低如臺、日、韓(東北亞)及東南亞旅客卻有相對較大占比。若內地客訪港興趣真的江河日下的話,倚靠這批旅客撐起旅游及零售,恐怕未來數年香港的旅游及零售業前景仍難樂觀。
麻煩是有,但未必不能解決。先看圖一,鄰近香港的東北亞(日韓)及東南亞旅客留港日數最短,平均只有2至3.5日,跟歐美約4日以至非洲旅客近5.5日有點距離。再對比旅客在港的人均消費,圖中見到留港日數較短的日韓及東南亞旅客,在港的總消費額都較少。反之,歐美及中東等留港時間較長的旅客普遍在港都較豪。由此可見,在港消費「有幾豪」除了與本身購買力有關外,逗留得愈久,花費明顯愈多。
不過,如果以平均每天消費額計算,情況就有些分別。把總消費額除以留港日數后,發現東北亞及東南亞旅客每天消費接近1900港元,略高於歐美的約1800港元,與中東及南美旅客相若(仍遠低於內地客的近2500港元),亦遠高於非洲旅客的1300港元。可見這批亞洲旅客的消費力并不弱,以每日平均消費額計算后,比起歐美旅客有過之而無不及,問題只在於香港有沒有好地方讓他們消費。
到過日韓、澳紐及歐美等地都知,游樂設施、自然風景及文化氣息等互相配合都是「留人」的一大武器。很簡單,逛逛日本富士山、沙巴神山以至新西蘭的秘景,沒有兩、三日至一星期都不能感受其味道。但香港呢?香港政府好像未大力宣傳過這種自然美態。至於一眾游樂設施,那邊一個環球片場,隔壁開個新迪士尼,我們呢?最多是星光大道。香港旅游業要繼續吸客,確實要找一條新出路。
鼓勵亞洲旅客增留港日數
要前進就要改變,以前香港靠內地客,但當內地客減少來港后,一眾亞洲地區旅客是有實力填補這空缺的。內地客喜購物人人皆知,看看圖二,與歐美及澳紐不同,東南亞旅客普遍都喜歡在港購物,占其在港總消費近四成。反之,澳紐及美加等發達國家,花費在酒店上的占比較高,起碼近四至五成,而購物消費占比則低至一至兩成不等,可見日韓及東南亞旅客的消費行為頗近似內地客。當然,論消費力,亞洲旅客或遠遠不及內地客,但在現時香港旅游及零售開始步入嚴冬之際,他們在港的消費行為似乎可令人稍舒一口氣。
所以,現時的問題只是如何鼓勵亞洲旅客增加留港日數。如上文所言,人工吸金的旅游景點配合自然美態的軟實力才是真正出路。前者還可以,只不過須想想如何提升數量及質素。但后者方面,作為國際都市,香港發展步伐已落后一大截。舉個例,今周某一雜誌講述了有關韓國濟州的步道經濟,當中以深度游配合周邊酒店、民宿以及旅游設施景點的發展,產生的經濟效益可年逾十億,故正受韓國政府的重視。
大家可能認為游深山、探秘景沒有賣勞力士的價值。但游深山、探秘景的真正意義是能夠吸引旅客回來再回來。一次玩不完,玩兩次,玩三次,回頭客才是真正大意義。再配合其他小區旅游的發展(如具傳統特色的橫街窄巷旅游點),產生的經濟效益一定不及勞力士式的旅游模式嗎?路遙知馬力!更何況,這是建立口碑的好方法,看看日韓臺就知道。
大國經濟要轉型,香港旅游業亦然。人工吸金的景點已隨著東方之珠之名建立日久,但軟實力卻一直落后。做好口碑,人傳人,不用那麼多的閃耀香港宣傳,旅客自然會來。成本效益,香港政府懂得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