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李淇報道:除了房屋供應不足,香港醫療、工商業等用地亦嚴重短缺。然而,地從何來?團結香港基金昨日就土地開發提出建議,促請政府必須加快改變土地用途及落實新發展區;長遠建立土地儲備,因應市場變化迅速解決供求失衡問題。他們又希望市民能務實探討問題,審視綠化地及郊野公園的生態價值等,再決定是否修改其覆蓋範圍以發展土地,而非「一刀切」全盤否定其發展。
建議政府建立長遠土地儲備
據研究報告的「增加土地建議」章節中指出,香港近年開發土地及填海工程近乎停頓,加上受官僚程序及政府審批過程復雜,令發展備受掣肘。然而現時香港有約40%土地屬於郊野公園、綠化地占27%,剩下24%已開發土地當中,只有7%是住宅用地;換言之,郊野公園等於全港所有已發展土地1.6倍(見圖)。
報告建議,政府應建立長遠土地儲備、拆牆松綁加快審批流程,同時加強與業界溝通,增加補地價計算機制透明度;亦可成立多方平臺,建立科學的基準和方法,重新討論加入更多填海工程、改劃土地用途、發展棕地等,并全面審視所有郊野公園生態價值、服務、用途等,決定是否有需要修改郊野用地覆蓋範圍;同時定期審視土地供需平衡、社會經濟需要等因素,考慮發展一些本來被劃作郊野公園的土地。
市民應先了解土地短缺事實
對於市民對開發郊野公園的反響大,報告同意綠地對香港有無可置疑的環保價值;但認為《郊野公園條例》已制訂近40年,本港現時樓價飆升、人口增長、土地嚴重短缺情況下,發展郊野有關土地的可能性不應完全排除。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曾維謙認為,現時社會對發展郊野公園討論,大部分流於「原則」和「感性」意見,建議市民應先改變心態,了解土地短缺的事實,以客觀冷靜、實事求是態度審視土地供應途徑,在維護大自然生態的前提下,撥出空間以解燃眉之急。
曾維謙認為,要扭轉眼前形勢,讓大眾享有可負擔房屋,得到適切醫療服務,保障父母年老時有充足照料,社會便應明白,到底應恪守原則全盤否定其發展,還是為了城市福祉和長遠發展「妥協」,探討「社會禁忌」的土地供應議題,「考慮到土地短缺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沒有任何一個方法是所謂的『最后關頭選擇』(last res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