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双十一”是中国消费信心崛起表征

2015-11-09
来源:新京报

       “双十一”不是行政命令所推动的,也不是某个企业所能垄断的,而是市场自由意志的结果,不管你否定还是肯定,它都在那里。

  “双十一”网购节自诞生以来就屡有争议,今年这种争议在所谓电商“互撕”中得到持续。日前还有业内人士撰文质疑:我们真的还需要“双十一”吗?文中肯定了“双十一”的互联网启蒙意义,但认为随着时间的推进,今天的双十一“已落入了新时期的旧窠臼”,到了该终结的时候。一时间引发不小争论。

  客观而言,反映“双十一”某些现有弊端的很多声音不乏道理,但能否以此作为“双十一”该终结的理由,则是存疑的。最关键的原因是,即便不考虑各种高大上的因素与背景,“双十一”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它不是行政命令所推动的,也不是某个企业所能垄断的,而是市场自由意志的结果,不管你否定还是肯定,它都在那里,热闹而喧嚣地在那里。

      先不说“双十一”的历史使命并未终结,就算“双十一”已经丧失掉大部分积极的意义,这也不能成为其终结的理由。“双十一”以前被称为“光棍节”,现在则被称为“购物狂欢节”,共同点是都有一个节字,对民众来说,节日就是伴生着快乐喜庆氛围的,快乐本身就是意义,也是生活的本质,这也是“双十一”难以终结的本质理由,与快乐相比,什么破纪录、启蒙意义、拉动消费等都是很功利的解读。

  购物节并非中国独有,在国外也有“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后者就是一个历史比“双十一”还悠久的网购节,这一天电商和网民也热热闹闹地凑趣。美国著名消费者行为学家约瑟夫·塞尔吉从“消费者幸福”的角度描绘这种购物狂欢状态,在特点时间点的购物节日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会产生一种期待,只有完成下单,消费者的幸福感才能达到峰值。幸福来自购物本身,而非“占便宜”,这也是为什么“双十一”销售额能越来越大的原动力。

  “双十一”至今已经兴起了七年,七周年之际,相关质疑或许可成为一个客观审视“双十一”意义的契机。除了增加了国民整体快乐感之外,中国今天已成为全球网购最为活跃的标杆市场,“光棍节”居功阙伟,完全可以被写进当代中国的商业史卷之中。它还在实实在在地促进内需,刺激消费,光棍节不是个消费的零和游戏,就像黄金周不是旅游的零和游戏一样。

  时下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窗口期,转型的方向之一就是从投资主导转为消费主导。而今接上了“互联网+”端口的网购,已然成为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新亮点。“双十一”作为商家网上集中促销、网民“抢购”狂欢的节点,数以百亿计的交易体量,也成了我国出口减弱、投资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实现经济再平衡不可小觑的推动力。

  就生命力而言,春晚至今已繁荣三十二年,“双十一”寿命也不会太短,它还远未到完成历史使命的时刻,七年来“双十一”一直在发展,其影响力甚至开始走出国门,在北美一些当地电商网站针对华人圈自发地组织了海外版“双十一”,而中国本土网站更是把跨境电商作为主打,美国纽交所(NYSE)还将在北京“水立方”专为“双十一”举行远程开市敲钟仪式。

  可以肯定,如果“双十一网购节”概念被成功输出到境外,这将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新经济输出成功案例。而全球网购狂欢节的掀起,也反映出中国消费信心的崛起,一个不景气的经济肯定无法爆出这样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