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波的伸縮紙雕引關注
去年中國藝術家李洪波個展《教具》在位於紐約曼哈頓的克萊恩陽光畫廊開幕后,其作品倍受各界矚目,并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10月26日,薩瓦納藝術設計大學邀請著名北京紙雕藝術家李洪波到訪香港校園,李洪波展示他的作品并分享他從圖書設計師跳進紙雕、刻出藝術路的過程,同時介紹最近為位於美國喬治亞州的薩瓦納藝術設計大學藝術博物館創作的大型藝術裝置《彩虹》。香港商報記者 朱求真
奇跡發生在觸碰的瞬間
「當人們看到一個盒子的時候,他們會想那是一個盒子。但實際上,它可以轉化為其他東西,」李洪波說道。在分享會現場陳列著不少白色半身像。第一眼看上去時,這些安靜雪白的半身像與世界各地美術教室里陳列的石膏像毫無二致,然而,奇跡就發生在觸碰它的瞬間。當靠近并接觸這些雕塑時,就會發現,那些看上去像由石膏成的雕塑其實是由許多層很薄的紙張組合而成的。
「紙張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從小就對紙張有著特殊的喜好。中國傳統的紙葫蘆和紙燈籠等工藝給予我最初的創作啟發,因為紙張本身是柔韌而極具可塑性的。」李洪波介紹,紙品和造紙術在中國文化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已知最古老的紙張遺蹟可以追溯到漢代(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他的紙雕創作繼承了這一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李洪波利用千萬層手制紙張連結創作紙雕,作品可用手任意拉長伸展,瞬間幻化成各種流動柔軟的形態,他的動態雕塑不僅為觀眾帶來令人嘆服的視覺效果,更挑戰大眾對雕塑的固定思維。李洪波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修讀期間,已對紙張和制紙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加上紙張價格便宜兼且隨處可得,對當時仍是學生的李洪波是非常吸引的素材。
李洪波從中看到了紙質形式語言的另一種可能:從具象到抽象,從有形到無形,從規範到自由……紙張的連續性在這里成了語言表達的重要元素,它的抻拉、聚散、起伏、轉折所導致的變異與化身,讓李洪波看到在原本形態中潛在著的無數種不可預料的荒誕性風景。在多年來專注分析、探索和研究手制紙在藝術創作上的無限可行性,最終建立了自己的藝術事業。他的作品曾在海內外多個地方展出,包括德國路德維希堡博物館、澳洲第18屆悉尼雙年展,以及紐約凱尚畫廊。他在北美首個個展《教具》備受矚目,更廣獲國際好評。
感知體會形式變換的樂趣
李洪波告訴記者,有一次他的部分作品在紐約凱尚畫廊的一個名為「關於學習的工具」展覽中的進行展出。參觀者被他的雕塑迷住了。然而不幸的是,他們并不可以觸摸這些雕塑。一個戴著白手套的工作人員拉伸并旋轉這些半身像,觀眾們緊張地圍觀著。其中一名參觀者表示,「這些雕塑從一個固定的物品變成一個動態的物品。但作為觀察者,我只能在有人扭動它的時候才能欣賞它的魅力。我十分想親手接觸它。」
李洪波也意識到了這種尷尬的境遇,所以在2012年的悉尼雙年展上,他特意做了一些小的模型供觀眾玩味、嘗試。他表示,「我真心希望讓觀眾們能親手觸碰作品,感知紙雕作品的動感和變幻。但畫廊禁止觀眾觸摸。如果觀眾能做到足夠小心,我希望他們能夠參與到作品其中,因為只有他們親自感知才能體會到那種由材料和形式變化帶來的真正樂趣。」
近年來,李洪波將精力完全集中在對於傳統教學石膏像的復制上,盡管這些以假亂真的雕塑讓很多觀眾驚詫不已,藝術家本人卻認為,他所追求的并不是人們對於技術和形式的驚嘆,而是希望以此能夠讓觀者更加關注物質材料本身及其帶來的可能性。李洪波強調,「人們對於任何事情都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概念,這種固定思維甚至影響到人類對於自身的判斷和理解。而當你改變了物體的外在形態,人們便會重新考慮物質本身以及它背后的創作動機。這才是我最在乎的結果。」
手槍搭建的彩虹花園
在創作過程中,李洪波用粘合劑把紙片粘貼在一起,形成蜂窩狀的紙結構,這種結構堅固卻又不缺乏柔韌性,可以延長、收縮、伸展和扭曲。他的新作品「彩虹」由許多這種色彩鮮豔的紙結構組成,它們在沒拉開之前是槍的形狀,該作品目前在pamela elaine potter畫廊展覽,它為我們展示了戰爭和武器之間的沖突。李洪波對創想計劃解釋道,「觀眾會先看到美麗的花朵綻放,但是慢慢地被其美麗所吸引的人們也會開始注意到底下潛藏的部分,他們會發現這個彩虹般美好的裝置其實是『槍』組成的。」
「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讓人們開始考慮其他人以及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同時我也希望人們能在這些作品中獲得新的方向或者認知,學會如何對事物進行「再」觀看,」李洪波在分享會上說道,「來參觀我作品的人往往來自不同的社會背景、專業領域或者工作階層,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使他們對自身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