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故宫从皇宫到博物院

2015-10-1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古建筑馆。 (故宫博物院供图)

  国庆黄金周的故宫。陈晓根摄(人民图片)

  近日,“石渠宝笈特展”在故宫开幕,一位市民在参观《清明上河图》。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走进博物馆”周刊发刊词

  今天,我们的“走进博物馆”周刊与您见面了。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聚集地,是展示历史文化的宏伟殿堂。这里记载着文明的足迹,展示了自然、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现代博物馆有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等七项功能,其中,为社会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4000多家博物馆,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各级政府主办的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和自然科学类的国有博物馆有3500多家,非国有的各类博物馆有900多家。众多的博物馆,既是公众了解历史文化的一大平台,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许多博物馆在继续加强藏品保护与研究、陈列展览的同时,更加注重在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之际作出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希望海外版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的“走进博物馆”周刊就是为此而创办的。周刊每周六彩印出版,以记者探访的形式,图文并茂,引导广大读者朋友一睹国内博物馆的风采,感受内涵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推陈出新的当代文化。

  “走进博物馆”周刊期待您的关注。

  故宫,近600年的皇宫宅院。这近600年里,有90年是一座博物院,每天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接踵而至的游客。

  而今天,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日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的紫禁城,如今成为平易近人的博物院。悠悠九十载,见证着时代的巨变。

   1从政治中心到人类瑰宝

“故”,旧也。故宫,就是旧时的皇宫。故宫博物院有90年的历程,但故宫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故宫”的名字出现,是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历史落幕之后。

  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兴土木,到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故宫的兴建历经14年时间,耗费无数人力财力。据统计,这座占地逾72万平方米的世界文化遗产,仅房屋就有9000多间。从明永乐皇帝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仪,明清两代,这座恢宏的宫殿里,前后居住过24位主人。他们在这里起居、办公、祭祀、延续,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中国政治的中心。

  人们今天参观故宫,仍会为其红墙绿瓦的壁垒森严感所震撼。它的宫墙高12米、周长达3400米,墙外还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这座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四方、对称等结构原则,更是“上应天象”——按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天帝所居之处乃位于中天之紫微垣,天人对应,帝王居住之故宫,则被称为“紫禁城”。

  斗转星移,换了人间。昔日宫墙高峻、宫帏深重的故宫,已经变成了世界各地游客都可以参观游览的博物院。据统计,十几年来,每年,故宫博物院都要接待600万-800万人次游客。

90岁的故宫博物院,走过的是一段非凡的历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清代最后的王室被允许在宫禁内继续生活了13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末代皇帝溥仪逐出宫禁。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召开会议,执行中华民国的政府命令,组织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推举了相应理事、董事,并颁发了章程。

  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也曾被日军和伪军劫掠。1945年10月10日,在太和殿广场,故宫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胜利——这一天,华北战区侵华日军投降受降典礼在此举行,20万民众目睹盛会。

  走过90个春秋的故宫博物院,不仅一如既往精心保管着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皇家宫殿和旧藏珍宝,而且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形成古书画、古器物、宫廷文物、书籍档案等领域蔚成系列、总数超过180万件的珍贵馆藏。这其中,不乏《清明上河图》、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五牛图》等国宝级文物。

  90年间,故宫博物院从无到有、从筚路蓝缕到章程明晰、架构精密。除了日常行政运营部门,故宫博物院现在还有专门的文物管理、修缮技艺、器物书画、宫廷历史、文保科技、图书馆、出版社等部门,成为集展览、学术研究、大众旅游、文化普及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博物院。

  就这样,故宫,从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宫,变成了一座富含人类瑰宝的博物院。

  2面向大众的四种形态

  时间流转,故宫越来越不局限于1925年打开大门时的样子。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代又一代故宫人的努力之下,如今的故宫至少以四种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

  首先是故宫的建筑。这片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宫殿,是古代汉族宫廷建筑的精华。晴天时,站在故宫以北的景山顶上放眼望去,黄琉璃瓦顶的宫殿,一直蔓延到天际线,足见故宫之大。

  正门为午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北门为神武门,如今游客们从这些大门信步游览间,在建筑中就能感到历史迎面而来。宫墙、护城河,为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

  尽管游客们总感慨故宫之大,但相对于开放区域,未向游人打开的区域更显神秘。院庆90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开放4个新区域,开放面积由目前的52%增加至65%,其中包括一段占总长度1/6的城墙。而未来,这座博物院将继续开放,明年,开放面积将达75%,10年后将达到85%。

  其次是故宫的文物。常有人问,故宫博物院好东西都被拿走了吗?事实上,据故宫专家介绍,根据民国时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多次清点,留存的文物藏品为参与南迁文物的20余倍。

  如今,故宫博物院内拥有180余万件套文物,这其中,国宝的数量,举国之内其他博物院都望尘莫及。龙椅、凤冠,游春图、伯远帖、五牛图,战国石鼓、北宋官窑弦纹瓶、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单是名字,就引起了无数游客的向往。

  “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特展”,这是最近故宫博物院的一个特殊展览。面对故宫内海量的文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如今这里的文保科技部已经拥有100多位各类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还与不少企业建立了合作,共同担负保护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使命。

  第三是已定设计方案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这个计划中的院区在海淀区,力争今年开工,面积达62万平方米。

  第四是虚拟的故宫。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在网络上持续发力,在电脑上能看故宫,在手机上同样可以畅览。

  打开一个叫“每日故宫”的App,每天甄选出一款馆藏珍品,在欣赏高清文物细节中开启一天,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习惯。而诸如“故宫陶瓷馆”、“清代皇帝服饰”等App的发布,则让许多人惊叹,手机中的文物竟然如此精美,过去宫殿中的生活在手中展开。微信上,“微故宫”也早已成为许多故宫爱好者的必备,故宫的展览、通知等及时进入人们的手心。

  3让庙堂走入人民心中

  故宫内,武英殿,排队的人群在门外已有数百米,无人退缩。问及为何排队,许多人给出的答案是《清明上河图》。这幅举世闻名的传世经典,就在武英殿里安静地陈列着,等待着无数人近乎朝圣的观摩。

  然而这只是这个叫做“石渠宝笈特展——典藏篇”的一件展品。在这个持续两个月的重量级展览中,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东晋王珣《伯远帖》、唐代韩滉《五牛图》等一一呈现于世人面前。展览迅速吸引来游人驻足,不少人甚至忍受排队六七个小时,只为亲睹文物。本报记者在展厅内看到,游客们不断发出感叹,一些老人还不断拿笔在本子上记录。

  “有生之年竟能亲眼见到这样的千古经典,此生无憾!”来自海南的于女士说,她为了这个展览,一大早特地赶来,“连工作都顾不上了,也要先饱眼福。”

  2014年11月23日,一对可爱的卡通形象在厦门首次对外亮相——这对名为“壮壮”和“美美”的卡通形象,分别取自中国传统中的龙凤形象,成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故宫博物院的吉祥物。

  这也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拥有了如此可爱可亲的卡通形象。无论是代表雄壮震撼的“壮壮”,还是代表柔美含蓄的“美美”,都拉近了普通民众对于故宫的心理距离。

  不仅如此。从2012年起,每半个月,故宫博物院就举行一次“故宫讲坛”,每场120个名额的席位,普通民众可以提前预约获得,而不用支付任何费用。包括故宫现任院长单霁翔和前任院长郑欣森在内的各个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曾登上这个讲坛,讲授古玉、书画、传统手工艺、故宫古建筑等民众兴趣浓厚的话题。

  近年来,文创产品也成为故宫“亲民”的最直观体现。无论是在其官方淘宝店,还是故宫博物院的微信账号上,经常会出现“萌萌哒”的产品——大内高手造型的手机托、仿雍正笔迹“朕知道了”的T恤衫、皇室风格的念珠,轻松搞笑的产品宣介,符合互联网思维的传播方式,都让故宫博物院一次又一次地成为新时代的话题焦点和宠儿。通过这些产品,民众也可以将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带回家”,更近距离地体味传统文化。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途径。开放新区域以及设置原状陈列、常设专馆、专题展览等,是实现‘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目标的重要一步。”单霁翔说。

  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对观众开放宝蕴楼、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东华门等4个新的区域,带给观众更加完整丰富的参观体验。

  单霁翔表示,博物馆不仅要“以物为本”,更要“以人为本”。过去博物馆往往把对“物”的收藏、保护作为强调的重点,却忽视了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无论是陈列展览的内容,还是文物展品的选择,都要考虑观众的角度,增强观众的参与性、趣味性。因此,故宫博物院还将继续组织开展使社会公众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探索历史、增长知识的文化传播活动,实现记忆的传承与交流,使拥有丰富记忆的社会民众将各自的珍贵记忆,转变为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财富,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从中受益。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