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吊腳樓形式多樣、造型優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走坪壩營,沿路的土家山寨吊腳樓隨處可見,它依山傍水,靜立茂林,和諧地散落於山腳林蔭中。
悠悠吊腳樓,潺潺小溪水。「小橋流水人家」,這種在唐詩宋詞中才能尋覓到的景致,真實地出現在了坪壩營的土家山寨之中。翠色慾滴的茂林修竹,將寧靜的山寨點綴得生動嫵媚、清麗脫俗。吊腳樓在學界被稱為「干欄」。干欄的出現,應是土家人居住環境的必然。由於武陵山區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這為建造全木結構的吊腳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建築材料。因房屋依山而建,自然地形成了凌空吊柱的建築模式。而這種凌空向前延伸的模式,更多的是在利用空間。既避免了開拓更寬面積的屋基,同時也避開了山間蛇蟲的侵襲。《舊唐書》卷中對吊腳樓作出了這樣的定義:「土氣多瘴,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樓居,號為『干欄』」。可見吊腳樓的出現,抑或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建築方式,受地勢限制和抵御蟲害的需要而建造。至於其中的美學意義,建築吊腳樓的前人或許并未思考過。
咸豐的吊腳樓大多飛檐翹角,回廊吊柱。在單體式的吊腳樓中,有四合天井三面回廊,有撮箕口東西(或南北)兩廂房各三面回廊,也有「鑰匙頭」兩面回廊。它們有的依山而建,有的臨溪而立,各具特色,各顯風采。而最被咸豐人引以為豪的是吊腳樓群。其吊腳樓群遍布全縣各處。王母洞吊腳樓群處在青山環抱之中,四合水、三合水的建築連在一起,儼若世外桃源。老里壩村團坡的吊腳樓群順山坡而建,高高低低,層疊起伏,錯落有致。
據了解,土家吊腳樓的建造有其章法。一般而言,以一明兩暗三開間作為「正屋」或「座子」,以「龕子」(當地稱為「簽子」)作為「橫屋」或「廂房」。正屋與廂房的朝向均面向來客。俗稱「撮箕口」的「三合水」,即中間正屋兩邊龕子的吊腳樓在民間也較為常見。此外,咸豐土家吊腳樓與其他干欄建築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將正屋與廂房間用一間被土家人稱為「馬屁股」的「磨角」聯結起來,在正屋和橫屋兩根脊線的交點上立起一根「傘把柱」作為梁枋,承托起正、橫兩屋。這一根「傘把柱」,成了鄂西吊腳樓將簡單的兩坡水三開間圍合成天井院落的重要樞紐。以它為樞軸,房屋的轉折變得十分合理、自然。
比起城市的高樓大廈,古樸的土家吊腳樓就是小家碧玉。但在土家兒女的眼中,它就像千年佳釀,翰墨珍品,無價美玉。其古樸的外形,精緻的結構,讓無數游人為其傾倒。土家詩人江承棟寫過這樣一首詩:「奇山妙水妙交球,酒寨歇鄉美盡收。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做夢也風流。」吊腳樓,不僅僅是建築,是土家人舒適而溫馨的居所,它更是土家族獨特文化的象徵,是歷史和傳承的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