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夏普召開年度股東大會上宣布其2014/2015財年因液晶面板業務虧損了2220億日元(約合111.22億元人民幣),當天股價也創下了2015年以來新低:每股僅160日元。
為此,夏普曾對投資者發出過“未來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警告——並宣布針對家電業務,夏普將把經營資源重點集中在日本本土和亞洲市場。
事實上,除夏普外,日本其它企業如東芝、松下、日立、三菱等的家電業務板塊經營狀況均不理想,有的家電業務占比僅為7%,並均呈全球戰略萎縮之勢。
家電業務占比較低
記者瀏覽包括日立、三菱電機、松下、東芝等在內的日系企業2014年報發現:
日立制作所,家電業務隸屬於生活、生態系統部門,截止今年3月31日的2014財年部門營收7542.7億日元,占日立總營收比重7%。
三菱電機,家電業務主要隸屬於家庭電器部門,主要是空調業務、住宅設備(智能電化、照明機器、HEMS)以及廚房家電、生活家電。2014全財年營收9448.3億日元,占總營收比重21.85%,2013財年是9443.51億日元,基本持平,2014年營業利潤542.96億日元,占比17%。
松下家電業務主要是Appliance(AP)部門,絕大多數是白電,其中空調業務營收比重最大。松下彩電業務目前也已經並入了AP部門,今年還重新成立了電視機事業部。2014財年營收17697億日元,和2013年持平,占總比重22.93%,營業利潤405億日元,同比增長37%。
東芝家電主要是電腦、電視機、家庭電器(白電)三個業務,電腦比重最大,電視比重最小。根據其2014年4~12月份數據,家電業務主要隸屬Life Style部門,三個季度營收8864億日元,占總比重18.79%。
唯一一個以家電為主業的是,大金工業,其核心是空調、冷凍機業務。2014財年營收17109.44億日元,占總比重89.34%,營業利潤1704.84億日元。
業績不佳致戰略收縮
家電業務板塊戰略性收縮最重要的原因是業績不佳。其中夏普各家電業務細分領域全線下跌:彩電、手機等歸屬於數碼信息家電部門,白電歸屬健康、環境部門,第三個是液晶部門。2014財年,數碼信息家電部門營收6703億日元,占總比重24.1%;同比跌8.6%,營業利潤30億日元,跌76.2%;健康環境部門3150億日元,占總比重11.3%,跌3.6%,營業利潤159億日元,跌24.2%;液晶部門9071億日元,占比32.6%,跌8.5%,營業利潤5億日元,跌98.6%。
除夏普巨虧外,家電業務也是東芝五大業務部門唯一一個銷售額減少的,2014年4~12月,營業虧損635億日元,營業利潤率-7.2%。三菱電機和松下2014年的家電營收與前年同期相比,也勉強持平。
他們還對2015年的業績表現預測也不高,其中,日立預測,2015年4~9月份該部門營收3600億日元,同比下跌5%,EBIT110億日元,預計同比跌41%。2015全財年預計6500億日元,同比跌14%,EBIT220億日元,預計同比跌36%。夏普在宣布逐步退出北美、澳洲等家電市場的同時,為扭虧還進行了大范圍的裁員,規模達到3500人。
三菱電機則預測今年微漲——2015財年預計目標9700億日元,增長3%,營業利潤570億日元,增長5%。
夏普2014財年
數碼信息家電部門營收6703億日元,占總比重24.1%;同比跌8.6%,營業利潤30億日元,跌76.2%;
健康環境部門3150億日元,占總比重11.3%,跌3.6%,營業利潤159億日元,跌24.2%;
液晶部門9071億日元,占比32.6%,跌8.5%,營業利潤5億日元,跌98.6%。
日立制作所
2014財年家電部門營收7542.7億日元,占日立總營收比重7%。
三菱電機
2014全財年家電營收9448.3億日元,占總營收比重21.85%,營業利潤542.96億日元。
松下
2014財年家電營收17697億日元,占總比重22.93%,營業利潤405億日元。
東芝
2014年4~12月份數據,三個季度家電營收8864億日元,占總比重18.79%。
大金工業
2014財年家電營收17109.44億日元,占總比重89.34%,營業利潤1704.84億日元。
相關報道
中國企業借機搶人
日系家電業務的戰略性萎縮,從而給中國家電企業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包括海信、TCL、創維等在內的家電巨頭紛紛擴張全球戰略,進入全球化戰略的高速發展期。最新的中國企業海外布局事件發生在5月7日,創維集團正式宣布並購了德國老牌高端家電廠商美茲(Metz)。而最新的海外拓展信息發生日本,6月末,海信集團在日本東京市設立海信大廈,並設立開發中心,試圖憑借此舉進一步挺近日本市場。
不僅如此,日系家電高科技人才也成為中國家電大鱷們瘋狂挖角的目標。6月30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海信集團計劃從2015年夏季開始中途錄用30名左右有工作經驗的日本技術員工。無獨有偶,海爾集團等一些中國企業,也將視野瞄准日本的家電產業技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