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現象顯然讓中國空調廠商失望了。近期,國外多地雖然頻頻爆發了超高溫天氣,然而在國內,尤其是華北華中地區卻頻繁呈現涼夏和暴雨,嚴重影響了空調銷售,北京商報記者日前從多家空調企業方面得知,截至目前空調市場整體呈現下滑。行業的低迷使得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智能化升級,但是在業內專家看來,目前智能化升級多流於表面的開關轉換,與真正的人機互動交流仍有較遠距離。
市場下滑倒逼產業升級
對於今年的空調市場來說,價格戰無疑是最顯著標志之一。盡管各大空調廠商此前的幾輪讓利促銷比拼早已告一段落,然而空調的價格卻始終未能全面回調。北京商報記者日前走訪北京朝陽區某蘇寧電器賣場時,便有銷售人員賣力推薦空調產品,原因正是現階段空調產品的降價幅度很大,最低也有二三百元,高的甚至超過1000元。
其實,從今年“五一”開始,空調產品零售價便較去年呈現大幅下降。奧維雲網發布的監測數據也顯示,今年“五一”促銷期間,空調零售終端均價為3334元,這一數據在去年同期為3577元,同比下降6.8%,平均降幅243元。
雖然空調廠商不斷降低產品售價,推出大促銷活動,然而卻依舊未能改變整體市場下滑的現狀。中怡康線下監測最新數據顯示,在重要促銷節點“五一”,空調市場零售量為786萬台,同比下降4.7%,零售額為239億元,同比下降9.8%。奧維雲網此前發布數據也顯示,2015年1-4月,國內空調銷售額負增長1.6%,“五一”促銷期間零售量同比下降4.7%,零售額同比下降11.1%。
有業內專家分析指出,依據空調行業過去十幾年的規律,空調銷售旺季集中於每年五六月乃至7月上旬,是提升空調銷量的關鍵期,等到了7月下旬之後,天氣出現持續暴熱,也很難出現特別的旺銷。
或許正是考慮到短期內再難扭轉空調市場的增長,空調企業也逐漸將企業發展重心轉而投入智能空調,希望通過搶占智能空調的發展先機,帶動企業自身的增長。
空調智能化多為形式主義
奧維雲網總裁文建平日前指出,渠道O2O、智能化必將成為空調未來市場的兩大增長新引擎,尤其是智能空調,是支撐空調行業處於發展上升期的關鍵,預計最近兩年行業震蕩將屬於產業發展的正常盤整,“上升爬坡”才是未來空調市場的“新常態”。
空調向智能化發展的大趨勢,外加企業需要新的產品來提振市場信心,使得過去一段時間裏空調企業在智能化方面動作頻頻。作為國內首個推出雲空調的志高,早在去年年底便率先宣布要加大智能空調的推廣力度,而美的也在6月聯手蘇寧發布了“智能+”計劃,推動智能空調的普及。
“智能空調是空調行業的又一次升級,未來非智能的空調將逐步遭到淘汰。”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總裁吳文新表示,並明確要加快智能空調的普及,預計到2016年,美的智能空調產品將達到100多款,智能空調在整個蘇寧體系占比將達到30%。
一貫特立獨行的格力,雖然並未大肆推廣其智能空調的理念,然而從其發布智能手機,並支持操控空調等系列舉措顯然可以看出,格力如今也在暗自大力布局智能空調。
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營銷專家委員洪仕斌表示,現階段很多企業的智能空調陷入了行業發展誤區,過於形式主義,純粹是為了智能而智能。很多所謂智能空調無非就是一個簡單的去遙控器化,用智能手機代替遙控器,同時在用戶感應、送風等領域進行升級,但在空調的智能應用和用戶互動方面卻少有作為。
人機交互、雙向互動是關鍵
“用手機來操控在我們內部被稱之為智能空調的1.0時代。”志高空調副董事長兼總裁黃興科日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如今志高已經進入了2.0時代、3.0時代,不再局限於單純的手機操控,更能夠將數據存儲到數據庫裏面,通過大數據的運營幫助用戶進行監控空調運行狀況,實現用戶自身對空調服務模式的個性化、多樣化。
其實,所謂的個性化、多樣化,就是讓用戶參與服務的設定。即不僅僅讓用戶通過智能手機實現對空調溫度、濕度等空調全面操控,還精確到每時、每分。這樣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和實際環境,對白天晚上室內溫度進行針對性的設計,不僅可以實現所謂的老人、兒童模式,還能夠實現工作、睡眠模式。
洪仕斌也認為,只有人機互動才能推動智能空調發展普及。智能電視之所以能夠快速普及,備受用戶的認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用戶與智能電視的高度互動,包括用戶選擇電視內容、觀看時間、遊戲應用等。最了解用戶習慣的是用戶自身,只有讓用戶參與其中,這樣的智能產品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智能產品。
“志高智能雲空調之所以能夠做到服務的多樣化,關鍵就在於,志高擁有業內惟一一個全球雲空調大數據中心。”黃興科指出,志高智能雲空調最早於2012年推出,雖然消費者看似購買的一台空調產品,但其實真正為用戶提供智能服務的正是大數據服務平台。
業內觀察家也認為,家電智能化的核心意義就在於為用戶提供更便利操作和人性化服務,告別冷冰冰的操作時代,對於空調產品來說,智能化的核心就在於保證空調制冷、制熱基礎功能前提下,讓用戶有更大自由度去參與空調對空氣的管理,只有突破空調業單向的機器開關模式,智能空調才有望引領行業全面轉型升級。
北京商報記者 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