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來到新疆南疆的農村,幾乎無處不見毛驢車,特別是到了巴扎日(趕集日),南疆的每一個鄉鎮都有自己的「巴扎日」,每隔七天舉行一次,在一周內,輪流舉行「巴扎日」,這樣在每一天都會有「巴扎日」在不同的鄉鎮舉行。
「巴扎日」是維吾爾族農民自給自足經濟形式的一種延續,巴扎市場上出售的主要是農民自產農副產品,巴扎日被當地農民看成是「巴依蘭姆」(節日),因而去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趕巴扎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毛驢車,公元3至9世紀的拜城克孜爾千佛洞里的第13窟東壁壁畫中,就有趕驢馱運的壁畫《商旅負販圖》,可見,在當時驢在交通運輸中已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用驢代步,用驢馱東西。后來,又給驢套上了車,既載人又載貨,成為農民愛不釋手的交通工具。過去的毛驢車都是木輪,外面箍上大鐵釘或是鐵圈,以延長其輪子的壽命,后來,改用了人力車的膠輪,這樣,毛驢車的速度和載重量又大大地提高了。
在南疆還有專門為毛驢車服務行業,如賣毛驢車的套具、鈴鐺、驢鞭等,還有修理毛驢車的店舖,有釘驢掌鐵匠,有給驢治病的獸醫等。過去,毛驢車都是用的木頭車輪,不用打氣,現在都換成那種橡膠輪子,里面還有打氣的內胎,內胎爆了或是漏氣都有地方修理或是補胎、充氣,保證了毛驢車的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