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歌謠,屬於短小民歌。有傳統古歌和隨編隨唱的即興歌。按內容可分為生產歌、風物歌、習俗歌、情歌、喜歌、苦歌、婚歌、輓歌、獵歌、牧歌、兒歌等。傳唱最早的勞動歌有《打稗子歌》、《打獵歌》等,多為采集、狩獵、游牧時期的古歌。納西族的民間音樂形式主要包括納西古樂、東巴祭祀音樂、民歌和其他器樂等。民歌是先於一切音樂形式產生的聲樂載體,他對於其他民間音樂和專業音樂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的許多民間器樂曲,有一大部分是直接由民歌移植或改編而成的。在納西文化中,民歌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納西族的東巴祭祀音樂,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曲調都是來源於納西民歌。因此,可以說,納西民歌是最貼近納西人民生活、情感的音樂形式之一。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進入農耕后產生了《天女洗麻歌》、《搓線歌》等。風物歌有《玉湖水》、《三思水》等,習俗歌有《祭畜神歌》《喊豐收神歌》,儀式歌有《量米歌》、《敬酒歌》,巫歌有《招魂歌》、《送鬼歌》,婚儀歌有《結親歌》、《求婚歌》、《祝婚歌》,納西族民歌,多用《谷氣》、《喂默達》等曲子演唱,情歌則多用《時本》調吟唱。納西族歌謠,主要分為傳統調和即興調兩大類。傳統調也叫大調,納西語叫「本底子」或「本子」。納西族民間長詩皆屬傳統調。即興調也叫小調,無固定的唱詞,望物起興,靈活多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納西族廣闊的社會生活。納西族人民世世代代慣於用民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寄託美好的願望,調子一般低沉哀怨,如泣如訴,但東部地區因受藏族民歌影響,調子比較奔放、粗獷。
民族風情:納西族的民歌藝術
2015-06-15
来源:香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