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藏毯保暖隔潮,經久耐用,既是經濟實用的生活用品,又是一種賞心悅目的裝飾品。藏毯編織品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必備的生活用品,其主要用料是犛牛毛、山羊毛、綿羊毛,再用純天然的礦物質顏料染色編織成的,其中的藏毯編織藝術以其精美的質地、高超的工藝、變幻無窮的圖案、絢麗的色彩制成,是雪域藏民族生活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根據考古發掘,藏族編織工藝的源頭可追溯至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西藏昌都卡若文化新石器時期。卡若遺址出土了大量骨角錐、骨針,其中骨角錐208件,骨針31件,磨制精細、針尖鋒利,說明當時先民已經有了用獸皮或用毛編織物縫制的衣服;出土的陶紡輪、線墜等物。
20世紀中期,在青海柴達木盆地都蘭縣諾木洪古墓群的發掘中,出土了較多用牛、羊毛編織的「毛席」殘片織品,有毛帶、毛繩和毛線,并已有染色技術,主要以黃褐兩色為主;圖案多以色條、色塊及點綴色為主。紋飾除采用經緯線編織外,還采用了人字形編織法。據考證這些「毛席」為藏系綿羊毛編織而成。從遺址內還出土了大量動物骨骼以及圍欄內馬、牛、羊、駱駝糞便堆積物等,反映了當時紡織工藝發展的雛形和與紡織相關的畜牧業的發展。
文成公主的《琵琶歌》即有:「扶桑織絲鄉,編竹為縫兮,灰巖為陶兮」的描述。唐蕃聯姻使得藏地毛紡織品種類增多,已出現了色彩絢麗的多種毛、棉織品,如毛毯、藏被、棉袍金帳等。此時期,日喀則浪卡子一帶已成為盛產藏被的原產地,此地所產藏被質地平整柔軟、厚重美觀,并有多種規格和花色品種,紋樣、造型的審美追求更加突出,形式種類多樣。
至元初的薩迦時期,藏區的編織工藝已有相當高的聲譽。據藏文文獻《年曲瓊》記載:元初,薩迦法王八思巴擔任大元國師、帝師,結束了西藏封建割據的混亂局面、西藏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當時,最著名的卡墊之鄉江孜,家家有織機,處處聞織聲,商鋪昌盛,卡墊業興旺。沙達特法王八思巴去京都朝見忽必烈皇帝,所贈貢品中即有江孜卡墊,江孜卡墊在京都頗受歡迎。
15世紀后,藏族民間紡織業也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興盛發展階段,所生產的卡墊、邦典、氆氌、藏被等牛羊毛編織物非常豐富。傳說,在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執政期間,在拉薩召開過一次「全藏區手工業展評會」。當時被評為藏地優質產品的就有江孜的卡墊、貢嘎姐德秀的圍裙、郎杰秀的氆氌、墨竹工卡塔巴的陶器、拉薩的縫紉制品、昌都的唐卡、衛藏地區的金銀銅鐵器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