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市博物館開展鑒寶活動。受訪單位供圖
5月18日是第39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致力于可持續型社會的博物館”,更加強調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此前一天,惠州市聯合省文化廳舉辦了廣東省“5·18國際博物館日”主場活動。不少專家和學者針對當前公眾對博物館認知度不高的問題紛紛建言,并呼吁加大保護和傳承,創新服務方式,讓博物館真正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文化推動力。
作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惠州市博物館的開放利用情況如何?目前面臨哪些困境?記者18日采訪了解到,市博物館(含東江民俗文物館)近年來年均接待量為45萬人次,年均舉辦展覽25場以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同時,惠州博物館面臨著專業人才缺乏、館藏文物少、文化產品研發不足,以及服務水平不高的現狀。
國家珍貴文物不足400件
據了解,惠州市博物館目前文物館藏5萬余件,以銅錢等銹結品居多。不過,館內真正符合入藏標準的文物不足4000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僅1件,二級文物51件,三級文物230件。相對于一級博物館,館藏數量差距還很大。
惠州市博物館館長羅國雄介紹,目前館內的文物藏品主要來自省里調撥、捐贈以及文物征集。近兩年,省里每年調撥文物1000余件到惠州市博物館,這部分占比最大。而通過文物征集,每年約幾十件。
加大開放程度是博物館建設的重要內容。據統計,全市共有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13個,其中,國有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10個,民辦博物館3個。到2014年底,除惠州冠和博物館外,其他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均免費向公眾開放。
人才、服務水平成掣肘
惠州市博物館是全市文物研究、文化展示和教育的主陣地,主要通過舉辦展覽活動、開展文物研究和交流、日常免費開放等方式發揮功用。2014年,市博物館接待觀眾45.5萬人次,舉辦展覽活動40場,參與人數與2013年相當。其中,位于江北的博物館接待量為16.6萬人次,位于西湖景區的民俗文物館接待量為28.9萬人次。
羅國雄坦言,市民需求不斷增加,市博物館服務要求進一步提高。但目前仍面臨不少困境,在人才方面,一級館要求專業技術人員達到在編人數的75%以上,而市博物館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在編人員的68%,同時,目前尚無高級職稱人才和具備文物鑒定、修復等資質的人才。
在社會服務方面,一級館要求講解員全部具備大學以上文化程度,而市博物館講解員大學以上人員比例低于70%,且講解語種偏少;在文化產品研發和經營方面,沒有研發能體現館藏和陳列展覽特色的文化產品。
“互聯網+”“科技+”成未來建設方向
科幻喜劇電影《博物館奇妙夜》中,一家歷史博物館陳列著史前生物、古代戰士等珍貴文物,一次偶然的機會,這些文物穿越時空全部活了過來,演繹出壯麗的奇妙情景。影片反映出人們對文物和歷史的無限遐想。當前,業界在不斷探索如何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法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博物館資源,讓古老文物“活”起來。
目前,市博物館正在建設在線虛擬博物館,利用電腦模擬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使用者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如同身歷其境,可以實時地觀察三維空間內的展品。使用者還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隨時隨地游覽博物館。
羅國雄表示,“互聯網+”“科技+”將成為博物館今后建設的方向之一,通過運用互聯網以及聲光電等技術,讓文物以更有趣、更受大眾接受的方式展現,“比如一個古陶器擺在那里,觀眾對它并不了解,但如果根據這個陶器另外制作一個模擬動畫人物形象,向觀眾講解它的生產、制作、作用及故事,那么就實現了文物與現代人的對話,文物就真正活了起來。”
■鏈接
鎮館之寶——唐朝昆山片玉
在惠州市博物館國寶廳,呈列著一件淺鐵紅色、圓柱形的石墨,外壁中間裝飾著圓形方孔錢浮雕,上面刻有楷書“昆山片玉”,這是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該館唯一一件國家一級文物。
據介紹,這件文物主要是古代碾磨茶所用,于1954年在惠陽縣梁化鎮銀屎坑花樹下水庫工程工地上發現,一同發現的還有唐代青釉碗等。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這件文物一直由西湖林業局保管,1986年最終由市博物館收回。1994年,這塊石墨由省文物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惠州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安保措施如何?
近年來,一些博物館時有發生偷盜事件,惠州市博物館安保又如何?羅國雄表示,截至目前,市博物館暫未發生一起偷盜事件,為了加大保護力度,館內采取定人定崗、分級管理模式,值班人員24小時值班或巡查,同時在文物庫房、大門出口設置固定崗位,加強防備。此外,館內外各個出口、通道均安裝有攝像頭,進行實時監控。
南方日報記者 徐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