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過度消費貪官反腐言論沒有意義

2015-05-05
来源:共识网

  作者:苗蠻子

  受賄2400萬的前濟南市委書記王敏被官方樹為“兩面人”典型,引發人們對貪官“兩面人生”的熱議。

  “兩面人”現象自古有之,且代不乏人。如,唐代李林甫口蜜腹劍,妒賢嫉能;明代嚴嵩結黨營私,竊權罔利;清代和珅溜須拍馬,貪得無厭。這些史書上留名的“兩面人”,雖官居高位、權傾一時,然而巧言令色、道貌岸然之下,幹的卻是貪贓枉法、禍國殃民的勾當。

  兩面型官員,往往有著慷慨激昂的反腐言論。而這,已然成了時下輿論場的一種常態現象:幾乎每一次高級別的貪官落馬,除去職位高、涉案金額巨大成為談資外,這些貪官落馬前被媒體熱捧的“反腐語錄”,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特別是一些“明星官員”、“爭議官員”的落馬,輿論就像打了雞血似的興奮,種種官員反腐言論的“盤點”應聲而出。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反映了媒體的“扒糞精神”。

  比如被坊間戲稱為“六百帝”的前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一落馬,北京一家頗有影響力的都市報,就將萬的反腐言論作為“新聞亮點”,放到了標題上:“萬慶良被查前1天仍正常工作,多次發表反腐言論”。不少媒體和網友隨後跟進,有關萬慶良的“反腐語錄”一時滿天飛。

  當然,在一些媒體看來,貪官反腐言論,不僅僅是“新聞亮點”,還是“獨家新聞”。比如有“能吏”之稱的仇和落馬,某門戶網站就即時整出了一條“獨家新聞”:“雲南落馬副書記仇和語錄”,除了在標題前特別注明“獨家”字樣外,還被放置首頁重要位置,頗能吸引眼球。

  如果說,萬慶良、仇和之流,算得上“明星官員”,或許還有點眼球效應,那么一些遜色很多的高級別貪官,其反腐言論同樣受到媒體關注。比如剛剛落馬的廣東省紀委副書記鍾世堅,一些媒體照例翻出了他的豪言壯語,“我們紀檢監察幹部在監督別人的同時,必須把自己擺在受監督的位置上”。

  一定程度上,輿論盤點貪官反腐言論,算是民意的一種另類表達,具有揶揄、戲謔以及祛魅的功能。比如“我最大的缺點就是廉潔”(徐才厚)、“絕不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親友、為他人牟取私利,絕不追求特權、追求享受”(萬慶良)等等,現在看起來,都讓人覺得荒誕無比,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笑話。

  每一個貪官,特別是“老虎”級別的貪官落馬,人們更多關注的,顯然是貪官落馬的原因及其對當地官場和社會的影響,而不在於那些慷慨激昂卻輕飄飄的反腐語錄。中國早有“聽其言,觀其行”的古訓,官員台上那些廉政“鬼話”“畫皮”,自然忽悠不了老百姓。如今媒體熱衷盤點貪官反腐語錄,除了浪費版面,讀者也就只有“呵呵”了。

  媒體熱捧貪官反腐言論,或許受官方信息闕如所限,故而不得不扒故紙堆、炒剩飯。但這種庸俗取巧、蜻蜓點水式的“盤點”一旦泛濫,成為媒體反腐報道的程序化動作,則不僅會影響媒體公信力,還會消解反腐的嚴肅性,遮蔽腐敗真問題,影響公眾的價值判斷,無助於社會理性的建構。比如民眾會覺得,貪官都是不可救藥的人格分裂者和精神病患者,這就有可能為一些所謂“抑鬱症自殺”型官員起到張目的作用。

  其實,官員的反腐言論,大多由他人炮制而成,比如秘書或其他部門如政研室等等。因此,與其說官員“說”“發表”反腐言論,不如說是“念稿”——在這裏,官員所扮演的不過是一個複讀機的角色。遺憾的是,這一點在媒體的報道中,似乎被有意無意忽略掉了。

  何況,輿論在對待貪官反腐言論上,本就存在一個認知(或宣傳)盲點。比如不少人將官員發表反腐言論與廉潔反腐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並無必然關系。官員的反腐言論,表現更多的是一種職務行為。這就意味著,反腐言論一般不代表官員個人的意見,而是代表“職務意見”。顯然,這些反腐言論由誰來說都一樣,都顯得十分地“政治正確”,與官員是清官還是貪官沒有必然聯系。

  對於那些將權錢色當做人生信仰的官員來說,台上信誓旦旦反腐敗,台下肆無忌憚搞腐敗,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的男盜女娼,這種“兩面人生”,或許會身心俱累,但一般還不至於人格分裂、精神失常。事實上,連動物都有兩面性,比如狡兔三窟、豺狐之心,何況乎人。而在遠為複雜的政治生態中,產生政治兩面人,也就更不必奇怪。

  就貪官自身而言,成為“兩面人”也是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台上高調反腐,意在站隊,劃清界限,撇清幹系。比如仇和,在2015年雲南兩會期間,就不無炫耀地告訴在座的代表,他曾拒絕由白培恩介紹過來、欲在昆明搞地產開發的劉漢,稱一切還是要按程序辦,他無能為力,幫不上忙,“反腐好,只要按程序辦,就不會出事,像我,就好好的。”

  看起來,仇和是在“按章辦事”,如今看來這其實是一個“煙幕彈”,為的是向社會透露出他的“公正無私”和“安全落地”——通俗些說是給自己“貼金”。而實際上,他早已和浙江商人勾肩搭背、如膠似漆了,這說明他有自己的利益圈,拒絕劉漢,不過是不想“搭線”而已。再如落馬的廣東省紀委副書記鍾世堅,曾在廣東兩會大批萬慶良,稱發現塌方式腐敗。這種表態,則已然是一種事後站隊了。

  由此看來,無比正確的反腐言論也好,多面人生也罷,實質都是一種官場生存策略,或者說是一種競爭手段,一種所謂的“權謀之術”。貪官們當然懂得,要想安全“潛伏”,降低被查處的風險,甚至得到提拔,攫取更多、更大的利益,除了加強貪腐行為的隱蔽性外,還要善於包裝自己,推銷自己。而當權力過度集中、潛規則盛行、監管缺位,而社會監督乏力之時,就為“廉政畫皮”提供了絕佳的舞台,“變臉”術就各顯神通了。

  顯然,有效的制度才是最好的“照妖鏡”。雖然媒體並不承載著直接反腐的義務,但這並不意味著反腐報道可以低俗化。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不去監督在位的官員,或深挖落馬官員的腐敗問題,而是熱衷於一些毫無意義的“語錄”和“花邊”,實在是本末倒置。而事實上,即便從傳播效果的角度看,貪官反腐語錄也已經讓觀眾產生審醜疲勞了。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