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侯鳥尊
【香港商報網訊】作為中原青銅文明的垂範之作,三晉青銅器在深邃、厚重的外表下,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桀驁不馴的霸氣和地廣天闊的胸懷。其中一件青銅鳥尊出土於山西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工藝造型之精美自不必贅述,單單其內部出現的「晉侯乍向太室寶尊彝」的銘文就非同小可,意義重大。所以,這件鳥尊不僅僅昭示著古代晉文化的悠久,更被現代人賦予了新的涵義山西博物院院標的藍本,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山西博物院院長石金告訴記者,青銅鳥尊出土於第一代晉侯燮父墓地,為第一代晉侯的陪葬禮器,而且在工藝上也代表了西周早期中國青銅器設計、工藝的水平,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山西省博從建院之初,就將晉侯鳥尊作為博物院的標誌物。香港商報記者朱求真
作為山西博物院院長,石金鳴經常被問到「你們的鎮館之寶是什麼?」但是石金鳴告訴記者,自己對「鎮館之寶」這四個字并不感興趣,在他眼中館里每一件文物都是寶。他說,來博物館參觀的人,不管是觀眾還是專家,每個人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鑒賞文物,喜好也是各有側重。也許喜歡瓷器的觀眾,就認為某一件元代的罐子就是鎮館之寶,喜歡青銅器的人,他便認晉侯鳥尊是個寶。
鳥尊為晉侯燮父禮器
晉侯鳥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院徽。談及為何在數以萬計的文物中選擇鳥尊作為博物院的標誌性圖案,石金鳴告訴記者,首先是山西簡稱是晉,古稱是晉國。在3000多年前,剛剛建立的周王朝經歷了一場反周的叛亂。山西省南部地區古老的唐國也參與了反周的叛亂。叛亂很快被平息,為了加強周朝的統治,周成王把唐國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弟弟叔虞,留下了「桐葉封弟」的典故。叔虞死后,他的兒子燮父即位。因唐地境內有一條晉水,燮父開始稱「晉侯」,并最終將唐國改名為「晉」,燮父成為第一位晉侯。這也是山西晉國的來歷,直至三家分晉,晉國消失在歷史中。石金鳴表示,晉國是山西的歷史上特別重要的一個階段,所以山西的簡稱就是晉。因此,省博物院建館之初就確定了要選擇晉國的一件藝術品、文物來作為院徽,這是選擇鳥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石金鳴介紹,晉國最輝煌的時候,屬春秋五霸之一,地域遼闊,國力非常強盛。周成王把叔虞封到唐,直至唐叔虞的兒子改唐為晉,這個唐的地方在哪兒?早期晉國在哪兒?對此石金鳴說,早在2000年以前就開始有爭論了,出現兩種不一樣的聲音。一說是山西南部,一說是太原。
歷史的疑案非常幸運的通過考古發現找到了真相。石金鳴說,隨著在山西南部、在曲沃和翼城兩個縣的交界處,也就是天馬曲村這一帶的考古發掘,發現了晉國早期的諸侯墓地,一共發現了19座墓。這19座墓分別屬於晉國九代諸侯和他們的夫人,其中就包括第一代晉侯燮父的墓地。「恰恰在這個燮父墓里面,出土了一件非常精美的青銅鳥尊,石金鳴介紹,這件鳥尊是晉侯燮父所擁有的一件高規格祭祀禮器。奇特的是,鳥嘴上喙可自由啟合,傾倒酒液時自動開啟,復位時自動閉合,設計十分巧妙。鳥尊造型也很浪漫。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鳥背依形設蓋,蓋鈕為小鳥形。雙腿粗壯,爪尖略踡。鳳尾下設一象首,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鳥與象這兩種西周時期最流行的肖形裝飾完美組合,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裝飾精緻、豪華,使之成為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的珍品。」石金鳴指出,這件青銅鳥尊在工藝上也代表了西周早期中國青銅器設計、工藝的水平,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最終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朝里朝外的象鼻疑案
關於鳥尊石金鳴還和記者分享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石金鳴告訴記者,鳥尊在出土的時候,尾部象鼻殘缺,首尾兩端有,中間部分缺失了一塊,象鼻的朝向是向里卷還是向外卷?怎麼復原這個器物讓博物館的專家很頭疼。幾番考證,最后依據象首曲線分析,象鼻似該內卷上揚,所以專家根據趨勢將鳥尊象鼻修復向里卷曲。但是這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疑案。
近些年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非常幸運的是,北京大學的專家最終在墓地找到缺失的那一段了,現在正在進行研究。石金鳴告訴記者,就此博物院就想策劃一個活動,讓大家一起來參與分析,象鼻究竟是往里還是往外?最后再根據新出土的斷鼻現場修正,看看它究竟是朝里還是朝外。說到這里石金鳴表示自己也希望當初文物專家修復的形態是正確的。同時他也表示,不排除象鼻朝外,石金鳴笑著告訴記者,如果象鼻朝外了整個博物館的院徽圖案就要變化了。
晉侯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鳳鳥頸、腹、背飾羽片紋,兩翼與雙腿飾雲紋,翼、蓋間飾立羽紋,以雷紋襯地,尾飾華麗的羽翎紋。一隻小鳥靜靜相依,并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全身布滿紋飾。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可證明為宗廟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