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追尋失落的絕唱----南音

2015-02-09
来源:香港商報

演奏南音的樂器琵琶與敦煌壁畫的飛天造型非常相似。

  【香港商報網訊】南音也稱「南曲」、「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它傳承了唐朝以來的諸多音樂文化特徵,主要流傳於海內外閩南語地區,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漢族古老的民族唱法,被譽為「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在電影《胭脂扣》的開場,名妓如花一身男裝,哀婉多情地唱起粵調歌謠,如花唱的曲,正是地水南音的經典名曲《客途秋恨》。

  樂器律制可追溯到晉唐時代南音起源於前秦,興於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國最古樸的樂種之一,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是「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南樂」乃就流傳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樂以絲竹簫弦為主要演奏樂器,古代大多稱「弦管」;「郎君樂」、「郎君唱」指的是南管樂者祀奉孟府郎君為樂神。還有稱「錦曲」、「五音」等。2006年5月南音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南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漢族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南音相傳形成於晉唐,五代時期即公元10世紀中葉由中原移民傳入泉州一帶閩南地區。已有的研究證明,南音與唐宋大曲、宋詞、元散曲有密切關系,它保留著許多唐宋古典曲牌,有濃厚的中原古樂遺風,并與閩南民間音樂融匯一體,明代中葉以后又融入了江浙一帶的昆山腔、弋陽腔等唱腔元素,到清代已經定型。

  南音是一部活的中國音樂史,從樂器、律制等多方面,都可以追溯到晉唐時代。比如,演奏南曲的主要樂器洞簫,又稱「尺八」,其長一尺八寸,十目九節,延用的是唐簫規制,聲韻渾厚深沉。演奏南曲的另一主要樂器琵琶(南琶),彈奏時采用橫抱姿勢,與豎抱的北琶迥然而異,卻和泉州開元寺內的飛天樂伎,以及敦煌壁畫上的飛天造型十分相似。

  地水南音唱盡世態炎涼

  在電影《胭脂扣》的開場,一段讓人「聽出耳油」的對唱,開始了如花與十二少的曠世之情、人鬼之戀。「涼風有信,秋月無邊……今日天隔一方難見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涼天。你睇斜陽照住個對雙飛燕,獨倚蓬窗思悄然。」名妓如花一身男裝,哀婉多情地唱起粵調歌謠。梅豔芳圓潤沉厚的聲線,將一腔天涯淪落之情唱得行雲流水,撩人心扉。張國榮飾演的陳十二少完全被這磁石般的歌聲吸住,恍然如夢,不覺有此身也。如花唱到:「觸景更添情懊惱,虧我懷人愁對……」十二少怔怔接上一句:「愁對月華圓。」如花唱的這首曲,正是地水南音的經典名曲《客途秋恨》。

  粵調南音,有別於福建弦管南音,是特指產生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珠江流域的歌樂。而地水南音,則專指街頭賣唱的盲人所演唱的南音。地水的說法源自《易經》的「地水師」卦,因盲人的職業多為賣唱和占卦算命,「地水」就成為盲人的代稱。盲人瞽師、師娘在街頭賣唱,或被請到酒樓、妓院、私人寓所獻唱謀生。地水南音語言「生鬼」,以七字句為主,每句八拍,朗朗上口。比木魚、龍舟、粵謳等粵調更有節奏感,文辭也更優美。地水南音樂器單一,一把椰胡、一個拍板就能「溫食」。椰胡蒼涼悠遠,瞽師唱腔低沉滄桑,唱盡世態炎涼,聽來蕩氣回腸,銷魂腐心,別有韻味。

  正如《胭脂扣》中的情景,當年地水南音多在煙花巷中響起,因而也帶有某種神秘色彩。地水南音大師杜煥曾說,某些南音是「有咒」的,良家婦女不能聽,否則會招致不幸。后來有學者為杜煥錄音,他一再強調某部分的錄音不能公開發行,否則就不唱。這并非迷信,而是比常人經歷了更多苦難的人,對人間的惻隱之心。

  南音唱詞

  記錄社會生活形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地水南音盛極一時,后被吸收到粵曲、粵劇中,成為舞臺南音,至今仍大量出現在粵曲藝術中。舞臺南音經文人雅士修改,更具文學性。而地水南音則以活潑見長,瞽師隨說唱時間與氣氛自由發揮,十分靈活,常有神來之句。在音調上,舞臺南音吸收了颺州南音,比較高越。地水南音則低沉搖曳,更為耐聽。

  南音唱詞,或清揚婉轉,或哀愁悱惻,情深意切。生動且原汁原味地記錄了清末民國時期廣東的社會生活形態。如地水南音的《廟前》一曲,就詳盡描繪了廣州城從德興街、靖遠街、十三行、槳欄街、太平門到城隍廟的市井風情,被嶺南文化學者譽為音樂版的廣州《清明上河圖》,文化價值很高。

  香港的嶺南文化學者梁培熾在《南音與粵謳之研究》一書中指出,粵調說唱文學不僅是嶺南文苑中的奇葩,也在繼承中國說唱文學中有著巨大貢獻和地位。美國亞美研究學者胡其裕認為,中國說唱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南音、粵謳遠播於世界。嶺南文史專家冼玉清教授也著有論文,談及粵調說唱文學在反映人民反帝、反侵略、反剝削以及推動晚清政治的維新改良方面,均發揮過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