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書院
太湖小城宜興一如典型的江南水鄉,然而既有山水成林的秀色,亦有避世抒懷的清新氣質。這也造就了宜興獨特的文化現象,制陶雅趣、紫砂文明;耕讀世代,佛緣深厚。宜興書畫更兼併兩種氣質特性,筆墨之間、人生境遇,盡予世人追尋探索之玄妙。宜興書畫文化,有著綿長久遠的傳承脈絡。從秦漢到六朝、從隋唐到宋元、從明清到民國,書畫藝術逐漸內化為宜興人真切的嚮往與精神氣質。深厚的底蘊與不息的淵源誕生了徐悲鴻、吳冠中等宗師巨匠。香港商報記者 杜林 宋璟 戎子吟
靈山秀水吸納古今名家
現存佇立在宜興國山山巔的國山碑有「江南第一碑」之譽,立於東吳天璽元年(276),當年江南地震,吳國以為祥瑞,敕立此碑。碑文為東吳書法家、中郎將蘇建所書。書體篆勢遒勁,結構圓中見方,饒有隸意,是研究東漢、三國時期書法的重要實物史料。西晉時,宜興人周處因抗擊西戎而血灑疆場,作為老師和引路人的陸機滿心悲憤,寫下《平西將軍周府君墓碑銘》,王羲之為之書丹,此碑至今仍保存在宜興城中的周王廟內。
六朝時期,宜興以郡的建制,地跨現在的蘇浙皖三省之交。期間,許多書畫名家在此為官,如桓玄、王獻之弟子羊欣、草書見長的文學家任昉,喜愛文史書畫的王儉,善畫婦人的劉瑱等,都曾在此守城牧民,留下許多千古佳話。
唐朝時,宜興因偏安江南一隅而避開了中原動盪,成為文人墨客游歷隱居之所。如書法家李陽冰、詩人李白曾來到宜興,叔姪合作的《水因寺貞義女碑》現完整地保存在宜興的周王廟內,唐代書法輝煌成就由此亦可見一斑。以草書見長的陸希聲、詩人顧況、杜牧等也先后隱居宜興,留下了珍貴的詩文書畫。著名詩人、書法家羊士諤舉進士后,曾為義興縣尉,留下《建南鎮碑記》,原立於宜興城南,現惜已散失。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大家先后多次到達宜興,留下許多題詠墨跡。趙孟頫、張雨、王蒙、陳汝言等名家,多次到宜興游歷訪古。現存臺北故宮的陳汝言畫作《荊溪圖》軸,是最早描繪宜興城全景的作品。
明清之際,宜興經濟繁榮,書畫收藏成為一種時尚,許多豪門貴族投身其間,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智永的《千字文》等一批傳世墨寶一度棲身宜興。由此,宜興成為磁場核心,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張弼、董其昌,以及后來的王翬、惲壽平、陳鴻壽等等,都不止一次到宜興交友傳道、觀賞臨摹,為宜興書畫藝術的興盛推波助瀾。
本土書畫藝術世代傳承
南北朝時期,宜興本地人文發軔,出現了一位有名的書畫家--康昕,史稱其書法堪與太守羊欣媲美。相傳康昕在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當縣令時,曾私下改動王獻之在方山亭壁上的題字,而王并不曾察覺,說明其書法水平非同尋常。在唐代后期,宜興誕生了第一位有較大成就的畫家,就是丁謙。史載,丁謙「始師蕭悅雜畫,后專為生竹,時號第一。嚐畫倒崖及病竹,筆法快利,根節瘦縮,得危掛雕瘁之狀,可列能品。兼善果實、園蔬。傅彩淺深,率有生意,而蟲蠹殘蝕之狀,具能模寫。嚐畫蔥一本,為江南李煜激賞,親書丁謙二字於其上,蓋欲別其非常畫耳。宋寇準藏之以為珍玩。」及至宋代,宜興涌現大量本土文士,如蔣之奇、蔣長源、蔣璨、張駒等。明代,宜興除了產生一批書畫名家之外,還出現了一些著名的書畫收藏和鑒賞家,由此也帶動了本土書畫藝術的發展。期間,宜興還出現了許多頗具造詣的書畫名家,如擅畫佛道人物、史稱「禁中三絕」之一的宮廷畫家蔣子成,善畫山水的吏部尚書吳雲,與董其昌齊名的書法家蔣如奇,還有將軍書法家之稱的盧象升等等。
清代,擅長書畫的宜興人不下二百,但杰出的并不太多。比較有名的有蔣如奇之子蔣允睿、汪景望父子、笪通祺笪飛石父子、蔣宗琳蔣宗璽兄弟。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晚期,宜興出現了一位著名書畫理論家--吳德旋。
及至民國,宜興書畫藝術到了真正的繁榮和豐收期。中國現代美術開創者徐悲鴻、中國油畫藝術開拓者吳大羽、山水畫大家錢松嵒、留金畫大師徐令儀、當代畫壇巨匠吳冠中等,為宜興奠定了「中國書畫之鄉」的地位。
除了這些宗師巨匠外,宜興還有一大批書畫藝術工作者。如早期自成一家的書家童斐、有「切玉聖手」美譽的篆刻家潘稚亮、滬上「閨閣奇才」鮑韞、酷愛書畫的紫砂藝人任淦庭,還有「新魏體」創始人陳祿淵、美術史大家史巖、油畫家蔣仁、精於書法的壺藝泰斗顧景舟、裝幀藝術家曹辛之等等。進入新時代后,宜興籍書畫名家大量出現,專業從事書畫藝術工作的有近70位,不斷為宜興乃至中國書畫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