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石琴石頭敲出天籟

2014-11-24
来源:香港商報

  石琴至今已有數千年曆史

  石磬也叫石琴,古代打擊樂器,一般為八音石所制,黑如漆,質如玉,志韻和悅。石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它曾是中國古代宮廷磬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歷史上的石頭樂器制作技藝已經失傳,民間也鮮有相關傳承。石琴演奏家黃文華告訴記者,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所演奏的《東方紅》樂曲即為靈璧石琴所奏。宋代詩人方巖更是對靈璧石發出「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如玉」的由衷贊嘆。

  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最初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

  在中國,古人一直有用石頭制作樂器傳統,石琴也一直是古代宮廷磬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石琴分為兩大類:安徽靈璧石琴和柳州的龍壁石琴。據資料記載,中國四大奇石之一的安徽靈璧石以它悠久的歷史,絢麗的色彩,悅耳的金玉之聲,被譽為「音樂石」(別名八音石)。唐朝柳宗元在柳州任職時,曾親自到當地的龍壁山采石制成「疊石琴薦」贈與好友衛次公,亦成為士林一樁美談。蘇軾為官古彭城(今徐州),曾在《游靈璧張氏蘭皋亭》一文中稱靈璧石為極品。宋代詩人方巖有「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如玉」之美譽。

  在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人們以漁獵為生,勞動之后敲擊著石頭,裝扮成各種野獸的形象跳舞娛樂,這種敲擊的石頭就被逐漸演變為后來的打擊樂器磬。石磬由勞動工具演變而來,最初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詩經商頌》中就有「既和且平,依我磬聲」的歌詠,表明在遠古時期,石磐曾被先民用於樂舞等娛樂。后來用於歷代帝王、上層統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廷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象徵其身份地位的「禮器」。唐宋以后新樂興起,磬僅用於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

  磬的名稱,見於《世本作篇》,傳說為堯、舜時人無句所作。或傳:「磬,叔所造。」可見,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相當於堯或舜做部落聯盟酋長時,磬已在使用。《呂氏春秋古樂篇》載:堯命夔擊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獸」,描繪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會的樂舞生活場景。20世紀70年代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長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擊之聲音悅耳。經測定,磬距今約4000年,屬於夏代的遺存,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磬的實物。

  《東方紅》系靈璧石琴彈奏

  石琴是中國的打擊樂器的一種,它的發音原理是當石條受到外力作用時,石條振動而發聲,再通過空氣傳播刺激耳膜,是人感到石音的存在。根據石條長短,大小,厚薄的改變,振動頻率也隨著改變,從而發出各種不同的音調。石琴之所以古色古香,是通過特殊做舊處理工藝「制作」出來的;石琴悅耳的音質和精準的音調是采用青岡墨石材料,經過精確儀器和人工反覆校音形成的。

  石琴演奏家黃文華向記者講到,「第一次見到石琴是在文博會上,當時自己一下子就被石琴清脆、明亮的聲音所吸引。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樂曲就是用靈璧石琴彈奏的。」石琴是用專門的青鋼墨石做的,一臺精美的石琴要經過石材開采、選料、切割、拋光、校音、雕刻、做舊等近20道工序。每塊石片都對應一個音,敲擊石頭發音,組合起來就能成韻律。石琴的工作原理是當石條受到外力作用時,石條振動而發聲,根據石條長短,大小,厚薄的改變,振動頻率也隨著改變,從而發出各種不同的音調。黃文華表示,靈璧石琴構造相對簡單,十八條長短、薄厚不一的石塊相互間隔著排列,簡易木架支撐,底座是厚石塊,外加兩根敲擊棒,就是全部設備了。石塊未經過多處理,還呈現著原始的青色,不過表面被刻上了祥雲和龍的圖案和相對應的音符。黃文華解釋,刻上音符為了方便初學者學習,一眼就能看到每個石塊對應的音符,演奏起來就容易很多。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