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古代的風箏

2014-11-17
来源:香港商报

  史書記載,風箏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魯國的著名工匠魯班看到了鷂鷹在空中盤旋飛翔,於是深受啟迪,他就「削竹為鵲,上天三日不下。」這就是風箏的雛形。春秋戰國時期的墨翟也曾斫木制鷂,能在空中飛翔。漢朝初年,韓信用竹篾扎出架子,糊上紙,做成了更接近於后來風箏的飛行物,用線牽引著,使其乘風飛空,這種飛行物有了「紙鳶」的名字。到了五代時期,李鄴在紙鳶的頭上裝了竹笛、安置了絲鞭,風吹著竹笛,鳴聲響起,宛如古箏,於是就有了「風箏」之名,唐朝詩人高駢在《風箏》詩中寫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寫的就是風箏在天上發出古箏一般的聲音的情景。唐朝的時候,中國的風箏相繼傳入北韓、日本、東南亞、阿拉伯以及歐美各國。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就把風箏稱為中國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古代的時候,風箏曾經是戰爭中的武器。唐朝以前,風箏多數是用在軍事上的。明朝的時候,有一種火器,名叫「神火飛鴉」,它其實是一種鴉形風箏,內裝炸藥,用四支大的起火裝置作為動力,當這種風箏飛到敵方的上空時,盤香就會點燃了導火線,引起火藥爆炸,具有一定的攻擊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曾在軍艦上把風箏放到海面上空,以標示隱藏在海底的德國潜水艇的確切位置,為空中轟炸機指出襲擊的目標。風箏還是古代戰爭中的通訊工具。《獨异誌》中記載,梁武帝大清三年(549年),「侯景圍台城,簡女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終於搬取了救兵得以解圍。唐朝末年,叛將田悅兵到臨安城下,宋將張全率軍頑強抵抗,但是曠日持久,張全怕孤城難守。為了搬取救兵,張全把求援的書信捆在風箏上送出城外,終於引來了救兵,臨安城得以解圍。放風箏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清朝文學家曹雪芹在《紅樓夢》的七十回中說:「春日,把風箏放得很高,然后剪斷引線,使其自行隨風飄搖,晦氣和痛苦也隨之而去。」「放晦氣」當然是迷信說法,但是,放風箏卻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宋朝的李石在《續博物志》中記載:「春日放鳶(風箏),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清朝的富察氏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兒童放之(風箏)空中,最能清目。」放風箏時,需要牽線跑步和昂首遠視,這的確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有益於視力。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