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中國糧食的深海價值——「六型農業」調高糧食種植產業的比較效益
香港商報記者冀文嫺
種糧不賺錢,在現實中並非一個偽命題,對於吉林這樣的農業大省來說,尤其如此。以經濟規律看,一個不賺錢的產業絕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前景,亦因此,人們能夠輕易嗅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意味。然而,吉林省「六型農業」的戰略目標——實現「重大政治責任」的經濟突圍,卻旨在改變這一局面。
提升糧食的比較效益(價格提高、價值增加),是讓種糧能有收入的最直接辦法,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最市場」、最可持續的辦法。吉林「六型農業」的特色型農業、生態型農業、安全型農業,切中消費者關切,摸準了市場需求,通過糧食種植的產品結構調整,打撈起了中國糧食的深海價值。
微調種植品種的價值裂變
玉米、水稻是吉林省糧食生產的當家品種,是吉林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問題在於,如何實現其比較效益的提升呢?在對玉米種植的調研采訪中記者發現,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的吉林省,已經讓玉米多賣了不止1塊錢。
其中的「訣竅」就是調整產品種植結構。種植結構是糧食生產環節可以調控的主要方面,種植經濟作物比種植糧食收入更高也是毫無疑問的。但對於承擔保障糧食安全國家任務的吉林省來說,穩定的糧食種植面積是完成這個任務的基礎。不過,圍繞糧食的種植結構調整並非不可為,甚至大有可為。
在吉林省玉米的核心產區四平,副市長王宇告訴本報記者,過去,四平的玉米產量高但卻不是口糧,注重高產,忽略了品質,現階段到了調結構的時期,圍繞農民增收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不僅要讓玉米回到餐桌,而且成為價值不菲的美食。
該市的公主嶺市是全國著名的產糧大縣,通過創新,培育出了適口的甜玉米種子,並通過有機種植,讓玉米更加美味和健康。甜玉米是一種營養豐富、利用率高、適口性好、經濟效益高的新型玉米,集中了水果和穀物的優質特性,是一種兼具休鎔型與保健型的現代化食品,具有甜、粘、嫩、香的特點,著有「水果玉米」、「蔬菜玉米」之稱,以易於咀嚼和消化吸收快而備受消費者的喜愛。
吉林省本無茶,公主嶺人卻生產出中國特有的玉米龍須茶。龍須,顧名思義是玉米須子,用此物做成的「茶」,不用茶葉,是絕對正宗的玉米飲料茶。吉林九正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用玉米須生產的龍須茶走俏國內市場,產品成為人們的搶手貨,銷往北京、廣州、上海、西藏、雲南等各大保健品商店、藥店、超市。
玉米須有保健功能,能否與其他藥物匹配?該公司以玉米須為主原料,輔以各類藥食同源的地道中藥材茯苓、玉竹,開發系列保健茶,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
同樣挖掘玉米食品內涵的長春天景集團,也打造出一條成功鮮食玉米產業化之路。通過10年的研發創新,該集團開發了速凍玉米、玉米汁飲料等6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現在,公司每年拿出銷售額的3%用於產品研發及升級。」曲廣深說,公司先後投資7.6億元,完成5個項目建設,從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引進10條自動化生產線,形成30萬噸年生產能力;研發的項目先後被納入省、市重點項目和國家星火計劃。如今,「天景」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公司的產品銷售到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出口到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2001年,天景集團將第一個鮮食玉米種植基地選在樺樹村。當時村裏人均年收入不到700元,現在人均年收入超過了9000元。如今,天景的種植基地已推廣到省內12個縣(市)的56個鄉鎮,玉米種植面積達20萬畝,帶動2萬多戶農民致富,戶均增收2.36萬元。從人均700元到9000元,這一超過10倍的收入增長,不僅沒有改變種糧的本質,而且貢獻了市場追捧的美食。
農業種植品種結構的調整動力,從根本上說來自於市場需求的推動,也就是吉林「六型農業」所要構建的一個核心機制——以二三產創新發展倒逼一產進行結構調整。在白城通榆縣調研采訪時,縣委書記孫洪君向記者介紹,該縣通過發展電子商務這一新型農產品流通形式,將原本需要經過打下晾曬程式,價值1.2元左右的葵花籽盤,最終以5元的價格賣給了網商,網商將之包裝為南方消費者青睞的新鮮葵花籽盤,最終售價提高到了38元一個。孫洪君告訴本報記者,新型流通業的發展,使農民的糧食銷售有了更多管道,他們從適應市場需求出發,以價格和訂單作為農作物品種選擇的基礎,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優化種植結構,以真正提高農產品產量,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
以品質贏取定價權的增效模式
「六型農業」中的效益型農業、特色型農業,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在耕地面積既定的條件下,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挖掘糧食比較效益的增長空間。
四平市副市長王宇對本報記者說,應該用工業化的思維抓農業,但目前仍注重高產,忽略了品質,這需要不僅僅是政府的支援,更需要一個體系來共同健全,要引導企業,形成新的糧食經濟發展模式。他認為,應該下決心把東北三大作物玉米、水稻、大豆真正搞起來,習總書記講「飯碗端在我們自己手裏」要將話語權緊緊握在手裏,要從糧食定價角度出發,將定價權與品質直接掛鉤,通過農業基地化、品種優化讓農民真正賺錢。
這不得不提到吉林大米的高端化發展之路。
吉林作為全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肥沃的黑土地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多種礦物元素,特別適合水稻生長發育,是全國著名的北方一季粳稻主產區。世界公認的黃金水稻帶在北緯40°至45°之間,有效積溫是2800℃至3100℃,而吉林恰恰位於北緯41°至46°,積溫也正處其間。與國內大米最負盛名的新疆米泉、遼寧盤錦、黑龍江五常以及日本最著名的水稻主產區北海道處於同一緯度。東北優質粳米營養豐富、色味俱佳,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青睞,是市場上優質高端米代表。
吉林省水田面積常年保持在1200萬畝左右,約占全國粳稻面積的11%。2012年,全省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218萬畝,約占糧食種植面積的15.6%。
作為全國優質粳稻主產區,吉林省已列入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規劃,是全國3個優勢水稻產業帶之一。吉粳88號等優質品種早已名揚省內外市場,在吉林省8年累計推廣3500萬畝。梅河口市、永吉縣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綠色水稻種植標準化示範區,前郭縣、和龍市、龍井市分別被省質監局確定為有機大米標準化綜合示範區、綠色水稻標準化示範區。2011年,全省銷售大米350萬噸左右,其中大部分銷往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地。
去年,吉林市被命名為「中國粳稻貢米之鄉」。吉林市出產的「萬昌大米」、「舒蘭大米」、「大荒地大米」更是被確認為中國粳米地理標誌、國家運動員食用大米。吉林市長趙靜波指出,吉林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良好的氣候、土壤和灌溉水系,為打造綠色、安全、優質的粳稻貢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市委、市政府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啟動實施了品牌提升戰略,全力打造粳稻產業,使吉林市成為全國粳稻核心產區。
本報記者在吉林市大荒地村瞭解到,該村與東福米業合作,採取企業+合作社的模式,採用有機種植方式,其生產大米的市場售價遠超普通大米。在「大荒地大米」的天貓旗艦店上,2.5kg裝的高品質大米賣到了518元,每公斤逾200元人民幣;價格最低的也達到了每斤6.7元。松原前郭縣培育了包括二馬泡、北顯等國內知名的大米品牌,產品遠銷國內外多個地區。目前正在探索有機水稻生產模式,聯合台灣中富眾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域內外企業,建設有機水稻生產基地,推進水稻生產走向高端市場。
近年來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為水稻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提供了可能。投資20多億元建設的「引嫩入白」工程竣工後,可新增水田65萬畝,每年可產出2.5億公斤優質稻米。伴隨著水稻產量的逐漸增加和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大米加工能力發展加快。截至2011年,全省日加工水稻能力在100噸以上的規模企業有30餘家,年加工水稻能力為400萬噸;日加工水稻能力在100噸以下的中小加工企業有100多家,年加工水稻能力為400萬噸。這些加工企業的設備和技術都比較先進,在分級、拋光、色選、包裝等主要環節和國外相比並不遜色。
品質的提升,為糧食的品牌化運作提供了重要基礎,記者在松原市瞭解到,該市擁有吉林省名牌農產品21個、中國馳名商標3個。全市共有地理標誌的農產品5個,包括扶餘四粒紅花生、乾安黃小米、長嶺粉條、郭爾羅斯大米等。
從3塊錢一斤,到100塊錢一斤,吉林種植優質大米的這種比較效益增加,幾乎可以讓太多的投資領域望塵莫及,儘管仍然是裝進飯碗的食物大米。
生態、安全擦亮吉糧金字招牌
「生態牌」、「安全牌」是「六型農業」提高吉林糧食種植比較效益的金字招牌。生態是吉林省的最大優勢之一。「六型農業」提出,打好「生態牌」,實現農業和生態的共生共贏,讓生態煥發出更多的經濟價值;基於生態優勢的安全型農業,旨在打造農產品安全省、食源性安全食品基地,把「安全牌」打得更響,讓人們提到吉林,就感到農產品是安全的、放心的、可靠的。
白城市市長安桂武對本報記者說,白城農業考慮的是,如何利用改革的機會,利用全社會對生態的一種關注,國家政策中對生態補償、生態約束的一些制度的加強,來強化生態保護的同時,怎麼更好的發展生態經濟。「那麼生態經濟,解釋起來就是,以生態為品牌,向生態要效益,要附加值。比如說在這樣一個生態區種的米,就要比不在生態區種的米要多賣錢。這樣的一個生態區,養的魚就應該比一般魚塘養的魚要多賣錢。把生態牌,也就是生態附加值,放在產品的價值裏面,對我們開發生態經濟,抓生態效益是一個很好的前景。」
基於優異的生態條件,白城將發展綠色農業定位為首要戰略。安桂武說,白城發展綠色農業,有四大品牌,叫有機米、健康豆、精品肉、生態魚。「我們的大米是有機的,我們的雜糧雜豆都是健康的,紅豆、黑小豆,有助於人們健康保養。牛羊肉的口感很好。這都是我們的生態條件應該走出來的好產品。」
在發展模式上,白城探索出包括精緻種養、全鏈條的監控和質量的可追溯、循環經濟、電子商務在內的完整體系,並且已經產生了可觀的效益。
有機大米方面,白城已成為全省水稻產業第一大市,去年產量達到90萬噸,80%實現訂單生產,有國家級龍頭企業吉林裕豐米業、吉林豐盛米業和省級以下益海嘉裏、嫩江灣等127家加工企業拉動。開發普通大米、高端有機米、米糠油等系列產品,產銷率98%以上,年實現銷售收入50億元。在健康豆方面,其優質綠豆50%以上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或地區,出口量約占全國綠豆出口量的60%,年出口創匯4000萬美元。
「我們白城還是一個貧困地區,脫貧根本的途徑還是要發展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的核心還是增加效益,生態、安全就是我們增加效益的主概念。只有打這個牌,我們才能增加效益。」安桂武對本報記者如此說。
在本次實地調研中,糧食深海價值的深度遠超記者的預想。其比較效益的提升遠遠不止1塊錢,甚至是上百元。到吉林種糧,因此成了投資新時尚。我們想,也只有讓種糧成為投資新時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地方發展,才能在有機一體中實現多贏。也可以說,這是中國農業的一次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