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力绘古代民俗图《清 走月亮》
中秋正值秋天收獲的季節,民間在對神靈酬謝的同時,也祈求著生殖的力量。上古「合男女」是秋收后的主要人事活動,古代秋社中的祈子儀式就是這一活動的時間規範。中秋節出現以后,男女相會,祈求子嗣習俗逐漸轉移、合併到中秋節俗之中。
婦女對月祈禱與月下出游大都與婚嫁子嗣相關。中秋夜游玩月在宋代已經流行,明代亦盛,特別是在江南蘇杭地區,杭州西湖「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异白日」。清代以后俗稱為「走月亮」,中秋之夜,婦女可盛裝出游,踏月訪親,或逗留尼庵,深夜不歸。「走月」是民間婦女的解禁日,在「結伴镕游」的背后隱含著祈求生殖的意義。據同治《江夏縣誌》記載,中秋夜江夏城中滋陽橋特別熱鬧,橋上的石龍首成為出行少婦爭相撫摸的對象,為的是能得到媒神的恩惠,祈子的意義十分明顯。
竊瓜祈子
「摸秋」或者稱「偷瓜送子」是南方地區普遍流行的中秋祈子習俗。人們在中秋之夜,到田間「偷」瓜,然后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將描畫成嬰兒模樣的冬瓜或南瓜送給婚后數年不育的夫婦,以求瓜瓞綿綿。
在湖南的衡陽「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豐履原之家,娶婦數年不育者,則親友舉行送瓜,先數日,於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令園主不知,以彩色繪成面目,衣服裹於其上若人形。舉年長命好者抱之,「鳴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長者置冬瓜於床,以被覆之,門中念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瓜者設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婦得瓜后,即剖食之。在衡陽,凡是村里結了婚沒有生育兒女的人家,只要人緣好,村里都會有人給他們「送子」。
在貴州也有偷瓜送子的習俗。晚上偷瓜時故意讓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罵,罵得越厲害越好。瓜偷來后,要為它穿上衣服畫上眉,裝成小孩的形狀,敲鑼打鼓,用竹輿抬送,送到無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須請送瓜人吃一頓月餅,然后陪伴著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將瓜煮熟吃掉,認為從此便能懷孕了。
安徽歙縣一帶,中秋節時,大人們讓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連娘帶子的子母芋,泥水淋灕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極臟。用這種方式表示送子。有詩說:送子中秋記美談,瓜丁芋子總宜男。無辜最惜紅綾被,帶水拖泥那可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