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又銘(1906-1984)是20世紀上半葉活躍於中國畫壇的著名美術家。他是廣東順德人,出生於上海,從小習畫,國畫、油畫各擅勝場。1924年,他與兄梁鼎銘、姐梁中銘在上海成立天化藝術會,欲以畫筆來改造社會、交流藝術心得。后來,梁氏三兄弟因為赴廣州黃埔軍校任職,畫會便自行解散。以后相當一段時間,梁又銘供職於國民黨軍中,從事美術創作和美術宣傳。尤其是抗日戰爭期間,梁又銘以編繪大量史實繪畫、宣揚抗戰而聞名,成為現代美術史上以畫筆作武器的現實主義畫家。梁又銘一生的主要藝術成就,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所繪抗戰史實畫以鮮明的政治立場、生動的藝術造型描繪了抗戰期間的歷史畫面,成為「以畫證史」的重要素材;二是將傳統中國畫中較少人涉足的吉羊畫發揚光大,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梁又銘在傳統畫羊的基礎上,將「羊」作為描繪的主體,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冷門的畫科展開詮釋。無論是在繪畫語言的變革還是題材的擴展上,都與前人有很大的不同。梁又銘所繪吉羊,多以水墨輔之以輕淡的赭色。他將傳統中國畫中「墨分五色」的畫理發揮得淋灕盡致,以濃重的墨塊構成羊的主體,再以淡墨和單色渲染羊角及四肢,而一些山羊則純以淡墨畫出輪廓,并無濃墨襯托,其代表作《百羊圖》(1966年)便是其畫羊的巔峰之作。該畫將羊的行走、角斗、栖息、坐臥、依偎、跪乳、奔跑、嘶鳴、凝視等等各種形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可謂集畫羊之大成。其他畫羊者如《吉羊》(1981年)、《羊開百世》(1984年)、《點景三羊》的畫法與畫境與此相類似,而《在漢蘇武節》(1939年)、《勁節高風》(1977年)、《農家女》(1969年)、《風雨歸牧》(廣東省博物館藏)、《龍女牧羊》(1972年)、《蘇武忠節圖》(1969年)等則是以畫羊作為襯景,與人物畫相得益彰。梁又銘的畫羊,將中國傳統繪畫中這一鮮有人涉足的領域發揚光大,在題材、技法、意境甚至構圖、用色等方面都與前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將長期以來作為背景內容的吉羊變身為繪畫的主體部分,并能將羊的各種情態描繪得栩栩如生,形神皆備,是在繪畫題材上的一大突破。
朱萬章,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明清美術研究專業博士,從事明清以來書畫鑒藏與美術史研究、美術評論,同時兼擅繪畫。出版有《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等論著2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