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7

為什麼不能忘記張謇?

2014-07-18
来源:香港商报

       

  《無盡藏》之藏

  江蘇海門只是一個人口不足百萬的小城,卻享有「紡織之鄉」、「教育之鄉」、「小浦東」等美譽,這一切與一位海門籍名人張謇有著莫大的關系。有人統計,張謇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他自稱:「予為事業生,當為事業死。」這種實業救國的精神和實干的品格,至今仍是中國崛起之依託。香港商報記者陳利娜俞新美

  最早發現張謇之才干的,是清末淮軍將領吳長慶:張謇16歲中秀才,23歲開始在他的幕府里任機要文書,與袁世凱一道構成了吳長慶的兩大文武幕僚,從而受到光緒帝師翁同龢的賞識。然而,當張謇在1894年以不惑之年考中狀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之時,卻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他個人也因父喪而丁憂三年,加之恩師翁同龢在1898年因光緒「百日維新」失敗而被罷官。一連串的打擊,令他日漸看輕官場而生出實業救國之心。他曾說:「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耗半生之力以實業救國

  1895年,在替兩廣總督張之洞起草的《條陳立國自強疏》中,張謇就提出了「富民強國之本在於工」的觀點,認為「中國振興實業,其責任在於士大夫」。1896年,張之洞奏派張謇在南通唐家閘創辦大生紗廠,開啟了他的實業救國之路。

  1901年至1907年是張謇實業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他以大生為軸心,先后創立了通海墾牧公司、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19家企業。1911年辛亥革命前,張謇還陸續投資創辦銀行、船棧等十餘家企業,形成了一個以紗廠為中心的工業園。到1911年,大生一、二兩廠已經共獲净利約370餘萬兩。大生紗廠所在的唐家閘鎮,亦因此進入了世界視野。

  儒者的濟世情懷

  在實業救國的同時,張謇亦力倡教育救國,他一生共創辦了近400所學校,形成了師範教育、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網絡,構築了具有近代意義的教育體系。

  此外,張謇還在1906年到1922年的16年間創辦了16家慈善機構,他個人在1900年至1925年所得之全部薪俸,悉數用於教育、慈善和其他公益事業上。到他去世前,僅大生一廠為企業和公益事業的墊款就有70多萬兩,對其他企業的借款超過112萬兩。為慈善,他還多次刊登賣字廣告,每次賣字,短則一月,長則經年。

  偉大而失敗的英雄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滲透與擴張,民族資本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加之張謇急於建立龐大的實業體系,在教育、慈善、公益等多個領域投入巨資,導致整個大生資本集團惡性膨脹。1925年,大生各廠被銀行及其他團體接辦,大生事實破產。1926年7月17日,張謇在南通病逝。他的陪葬品僅有一頂禮帽、一副眼鏡、一把折扇,還有一對金屬的小盒子,分別裝著一粒牙齒、一束胎发。

  張謇逝世以后,胡適在為《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作序時,這樣評價:「張季直(張謇)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他獨力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終於因為他開辟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張謇家鄉海門常樂鎮鎮長張華說:「如果張謇就此止步於科舉上的成功,滿足於高官厚祿的錦繡前程,那麼中國不過多了一個幸運的讀書人,多了一個光宗耀祖的官員,可是他沒有,因此才成就了一段更為精彩、更加宏偉的歷史。」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