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業豐收」宣傳畫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農業生產者滿臉當家做主的自豪感、豐碩的果實與那個「發奮圖強」的時代主題結合在一起,構建了一個「中國崛起」的盛世。但事實卻是,當時中國的農業生產遇到了嚴峻的形勢,不切實際的徵收指標和全國糧食嚴重緊缺的現象交織在一起,造成大量人口死於飢餓。至今,那一段浮誇風瀰漫的歷史,仍是一代人久久無法忘記的傷痛。
首個「五年計劃」激出大躍進
藉助今日的后知之明,人們已經能夠清晰地看到1950年代中國興起「大躍進」運動的輿論背景及發展軌跡:中國於1953年開始實行的首個經濟建設「五年計劃」,在1957年大獲豐收,工農業生產都有大幅提高。在宣傳工具的調動下,全民充滿了樂觀精神,《人民日報》於1958年2月發表了那篇煽動力極強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社論,明確倡導國民經濟要全面大躍進。
到1958年6月初,國家計委發布《第二個五年計劃要點》,首次提出五年超過英國,十年趕上美國;6月17日,「超過英國」的時間被縮短為兩年。此提法得到了毛澤東的首肯,他親筆批示:「這是一個很好的文件,值得認真一讀」。由於最高領袖不容置疑的權威性,以及當時人們缺乏了解外國實情的渠道,是項決議得到了幾乎全民的擁護。
浮誇風導致餓殍遍野
除大方向上要「趕英超美」,大躍進運動還提出了具體的生產指標,例如,提出鋼產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糧食產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產80%,1959年要比1958年增產50%等。
豐收的喜訊,首先是從農業戰線傳來--當時,畝產萬斤糧的報道比比皆是,最誇張的河北徐水縣號稱一年收獲糧食12億斤。《人民日報》對此事大加宣傳,而依照這種報告制定的國家徵收糧食額度又嚴重超出實際產量,成為后來發生大規模饑荒的一大原因。工業戰線也不甘示弱。為了實現工業生產目標大躍進,全民不下田耕作,全都上山采礦,導致糧食實際產量銳減;同時,由於技術不合規格,只是煉出大量的廢鐵,造成極大的浪費。此外,糧食大幅減產的年份還發生了天災,最終在1959年至1961年之間爆發了全國性的大饑荒。
誰該為災難負責
究竟誰應當為這場災難負責,至今仍是史學界的一個有爭議性的問題。
1990年以前,官方曾籠統地表示這是「對國情認識不足,誇大主觀能動性,急於求成」的主要原因加上「趕上三年自然災害」、「蘇聯政府又背信弃義地撕毀兩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一同造成的。但隨著大量史料被發掘,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質疑當時的中央政府為體現國際主義和加強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關系而大舉對外援助的合理性,以及為所謂「民族尊嚴」回避國際援助及堅持在困難時期還外債的必要性。
民族的傷痛至今沒有徹底痊癒--大躍進之后的幾十年,追求政績觀始終是中國官場的一大頑疾,「大躍進」的發展思維仍然蔓延在經濟建設和民生建設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