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果園七十年代在梅窩種植自家培植的雞心黃皮,多年來深受離島及港島區居民歡迎,因果樹老化,二十多年前產量開始下跌,後來家族第三代接手,用了新技術,產量逐步回升,前年產量更創出高峰,惟今年受天氣影響,春天酸雨太多,北風又強勁,擾亂了黃皮的生長,大幅減產九成,為種黃皮以來所未見。負責人說作為小果農,只能聽天由命,來年會多做工夫,期望漁翁撒網下,可提高產量。
何氏果園雞心黃皮大失收,減產九成。
祖籍江西的何鴻燦,二次大戰後與父親從內地移居到梅窩窩田村,開荒耕作,早期種薑、稻米,自給自足,到六十年代,開始種植小量野黃皮,後來與三名梅窩村民參與漁農署改良品種合作計劃,一同研究如何改善黃皮質素,大家在本港找尋不同黃皮品種,透過嫁接技術,終在幾年後找到最好的雜交黃皮品種,由於其外形較從前的黃皮大粒,呈橢圓形,很像雞心,故喚為雞心黃皮,它亦擺脫了舊有黃皮的酸澀味感,變得清甜,皮還是無毛的,吃後不苦澀嚡口,因此四人獲頒《英女皇嘉許狀》,此後開始大舉種植。
高峰時產量達四千斤
何鴻燦兒子何逵遠對記者表示,父親和幾名村民很聰明,用三四年時間鑽研,找到最好的黃皮品種,他還是仔時,見父親栽種的雞心黃皮大豐收,高峰時達到三四千斤,但自九十年代中開始,已老化的黃皮樹產量下降,只有千五斤左右。他說黃皮樹過了十五年已是老樹,目前園中約有一千棵黃皮樹,九成都是老樹,最老的一棵於七十年代中種下。
何逵遠正職為視光師,早年往台灣讀書和工作,雖然所攻讀與農業無關,但也有花時間學習當地農業技術,2002年回港後眼見家族果園產量下降,於是採用在台灣所學,將已生得高大的黃皮老樹矮化,做到老樹嫩枝效果,果然產量逐步回升,2022年產量迫近三千斤,為近年高峰,去年也有二千斤。
黃皮果粒少,何逵遠一臉無奈。
這名何氏第三代用盡工餘時間培植雞心黃皮,與父親一同研種黃皮的幾名村民,其後代早已沒有種植。以種植周期計,到12月份做冬前,會施肥、除草,大約做個半月至過年前,之後黃皮會在農曆三月清明前後開花,45日後成果,再等90日成熟,七月份已可採摘。
學徒幫忙採收。
不過,與荔枝同樣是嶺南佳果的黃皮,今年景況一樣,產量之低前所未見。記者7月1日回歸日走進何氏果園,看到山頭高高低低的地帶遍植黃皮樹,很多樹都沒有果,儘管有也很疏落,何逵遠指着他身後一片黃皮樹林,說去年那裏一束束黃皮掛滿枝頭,現在全無此景象,變成萬綠叢中一點黃。
參與「好老土」推銷及教授
何逵遠目測估計收成只有大約350斤。為何大減產,都是氣候問題。2月份過年前酸雨太多,影響露天種植物,2月至3月間北風又強勁,擾亂黃皮生長情況,形成花縮狀態,結果農曆三月好少花開,即使灌多些水也不開花,有些黃皮整棵樹也不開花,有些則只有約十分一地方有花。這情況是前所未見。
何逵遠身後這片黃皮樹林果蹤稀。 記者 鄭玉君攝
何氏果園的雞心黃皮早期是交往西環果欄銷售,何逵遠回港後自行銷售,在梅窩、長洲、坪洲等地售賣,近年則參與土地教育基金的「好老土」計劃,由他們推動銷售,何亦同時和基金合作,展開學徒計劃,讓有興趣人士到果園學習種植。
率學員採收細心修剪樹丫
7月6日小暑當天是果園採收日,早上6、7時何逵遠已開始工作,稍後第三期學徒計劃學員陸續到達。大多是年輕男女。眾人在超過30℃氣溫及猛烈陽光下,在樹梢下或樹幹上採摘疏疏落落的黃皮,何逵遠則順道修剪過密的樹丫。小型風扇轉動的聲音在他腰間頻密發出,但他仍大汗淋漓,渾身濕透。大約做了半天有多,採收完成,仍在幼枝上的黃皮由學徒逐粒剪下,待製成果酒出售。
將黃皮老樹矮化,做到老樹嫩枝,以提升產量。
最後經量計,黃皮實際產量只有220斤,與去年相比大幅減產九成,何逵遠大嘆無奈,稱做小果農無錢投資做溫室,只好聽天由命,對來年種植也不太樂觀,但他仍保留希望,會做好準備,方法是盡早給黃皮樹營養,令它壯大茂盛,生多些枝丫,期望這樣會多些花開,結果量多一點。(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頂圖:採收後黃皮要逐粒剪下,待製成果酒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