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全「揮春街」揮毫逾六十載-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王任全「揮春街」揮毫逾六十載

2024-02-21
来源:香港商報

在元朗寫了一甲子揮春的老行尊說,揮春是意頭事物,以前是「年晚紙對,人有我有」,但隨着時代轉變,重視程度大減,客人也愈來愈少,揮毫一對聯,以往可買到茶、煙、飯,現在只能買到煙及一碗粉。而人們透過揮春寄予的祈求則沒變,最受歡迎的仍是「平安是福 富貴由天」、「花開富貴 竹報平安」,顯然富貴及平安是人生最大訴求。

5.png

寫好的對聯,王伯太太負責拿到地上晾乾。

父子擺檔曾寫到「手軟」

老行尊是年屆82歲的王任全(王伯),自1962年起,就在元朗谷亭街寫揮春,逾六十載的冬天筆墨時光,短短一兩個鐘未能盡言,記者只是聽聽故仔。祖籍東莞虎門的王伯,在家鄉未能考進大學,耕作一年後來港與父親團聚,時為1962年,王伯20歲。王父當時已在谷亭街寫揮春,王伯隨父學習一年即自立門戶,兩父子在谷亭街周邊擺檔。那時谷亭街是揮春檔集中地,最少有50檔,寫者都是居民包括村落原居民。

谷亭街有這麼多揮春攤檔,稱為揮春街也不為過,「元朗區附近、南生圍一帶有好多木屋,魚塘壆搭滿,不養魚都搭屋,又有好多人養豬養雞,他們都愛貼揮春,所以容納到那麼多檔口。」內容方面也與環境貼切,如「水陸平安」、「魚蝦大信」、「船頭興旺」、「雞欄興旺」、「豬欄興旺」,王伯說單是寫「六畜平安」也寫到「手軟」,因為一個雞場有幾十間,每間也要寫。

6.png

王伯為本報寫的揮春意頭十分好。 記者 鄭玉君攝

漁農歲月早已遠去,木屋也拆清光,揮春檔光輝不再,目前全元朗市只有六七個檔口。王伯的客人只剩下來自鄉村的老主顧。這些熟客很長情,每年光顧,但年歲增加後總有一天會離開,其下一代又不會幫襯,「幾十年前當旺時,可以寫二千張紙,今年六百張也寫不完。」

「貼揮春」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內,反映這文化應受到保護,寫揮春亦顯然是夕陽行業,耄耋之年的王伯照舊由年十幾寫到年三十,並不是個人很喜歡,而是它有特別意義,「貼好後,迎接新景象,過年嘛,又新一年,萬象更新,寫些意頭東西來迎接,以前話『年晚煎堆,人有我有』,查實應是『年晚紙對,人有我有』,個個都貼來過新年。」王伯講古期間,便有一個客人來買揮春,一對120元,客人要即時寫,加多10元,內容跟足去年。寫好的對聯,由王伯太太拿到巷邊,放在地上晾乾,半小時後才可取。

字體比從前更結實四正


4.png

王伯銘記父親教導,字體要寫得四正結實。

今年是龍年,有關龍的揮春也好賣一點,但市道不好,生意較往年差,營業額少了兩成,利潤相應同減,這份額已是加了價的情況,若不加價,利潤還要少好幾成。王伯是文化人,主業是教授粵曲及拉二胡,過年前寫揮春賺點錢。他說雖然已超過80歲,體力仍可應付,亦覺得字體結實,比年輕時更好,惟視力隨年紀漸大變差,字間距離感弱了,有時寫得「密頭咗」要再寫過。至今,他常常翻閱自己手寫的天書,一本搜集對聯的小筆記簿,仍銘記已逝父親的教導,「老竇字體比我靚,他說字一定要結實,四正,筆畫就靠自己手部,吊筆寫,輕重自己拿捏。」記者鄭玉君

頂圖:王伯在谷亭街公廁旁邊小巷的檔口已擺了四十多年,他隔籬還有一檔。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