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載何氏老宅 保藏客家情懷-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90載何氏老宅 保藏客家情懷

2023-05-04
来源:香港商報

 在谷埔平坦的土地上,何氏大宅屹立90年,經歷風吹雨打、人去樓空,它仍沒有裂痕、滲漏,所有物品保存完好,因為家族人員仍回來悉心打理,尤其是何瑞庭,八年前常回祖家整理大屋,大約兩年前還修葺大宅旁小屋,將父親和家中留下的舊農具及生活起居用品陳列展示,讓家人及村民懷念昔日既苦亦甜的農耕生活,他更期望這些珍貴物品,能在村中有地方作永久展示,讓人了解客家文化。

20230425_140424.jpg

 前方是有90年歷史的何氏大宅,後方就是用作展示客家農具及生活用品的小屋。

 在一個細雨紛飛的早上,緩走一小時經鹿頸雞谷樹下、鳳坑到位於谷埔田心村的何氏大宅。大宅背靠梯田,前方一片綠野平疇,昔年為種稻之地。谷埔村歷史有四百多年,有宋、楊、鄭、李、何、曾、吳等多姓人聚居。何瑞庭說,三百多年前,遠祖為安徽盧江何氏的二十多代祖上來到谷埔立村,他已是34代,現在已繁衍至36代。

 何父惜物 保存30年代課本

 大宅於1933年落成,門前上方書「蘭桂騰芳」,比喻子孫顯貴發達。這美意亦成真。何瑞庭的父親何漢文,生了10個兒女。何父除了務農外,亦從事豬隻買賣(當年沙頭角只有三人從事這行業),早年資金得外國的親友協助,加上經營有道,何家在當地家境不錯,在谷埔外面亦有農地收穀納租,50年代出任村長及擔任村中唯一學校啟才學校的校監。何父亦是客家菜廚師,義務為村落辦理酒席。

IMG_3884.JPG

 小屋內的客家用品陳列有序。

 何瑞庭說,已過世的父親很珍惜物品,會好好收藏,也不丟棄舊東西,如從前一年用幾回的劏豬工具,不用了,就用布包着放在大宅閣仔;讀完的課本也全留着,「課本甚至功課簿都留低,最古舊是三四十年代阿叔、阿伯(何父有三兄弟)、大哥、二哥讀過的,還寫了民國幾多年出版」;最令人緬懷的是那些家書,放在一個防潮書櫃內,逾百封書信分成多紮,「這些都是在外國的叔伯、阿哥的聯絡家書,阿爸會寫幾時收到,很有手尾,信都是他親手紮起,從沒郁動過。」

IMG_3814.JPG

 何瑞庭阿叔及大哥用過的三十年代課本,還寫着是民國年代出版。舊課本放在防潮箱不作展示。

IMG_3824.JPG

 何漢文與親人的通信,全放在防潮書櫃,保存良好。

 1950年何瑞庭在大宅出生,十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他及一兄一姐留港沒有往外國發展。12歲時離開谷埔,往外間中學讀書,繼而工作,長年都是周末回家探望父母,因此他從不覺得自己離開了。但大宅隨着80年代初何父及何母相繼離世,再沒人居住,家族人員那時只有過年過節才回來。何家的經歷可說是谷埔村民的典型。上世紀10年代該地曾有五百多人聚居,但經歷幾波移民潮,逾半人走了,留下的大多遷往市區,谷埔在八九十年代人口不足30人,到1998年街渡停辦後,更是人去樓空。

谷埔.jpg

谷埔位置示意圖

 後人頻密打理 修葺小屋

 到2015年,已退休的何瑞庭頻密返回大宅打理,一周差不多有5天,每天逗留幾小時。他對家鄉蘊藏的感情愈積愈厚,終於兩年前修葺好大宅旁的小屋(原用作養豬養雞、放柴草等雜物),一股腦兒將家中及父親留下的舊物,在小屋陳列成小型展示室。

 他說,展示室能夠出現,姪兒出了不少力,包括修整雜物屋地下、批盪牆身、在大宅找出封藏多年的物品、將有破爛的物件修理好。展示品估計有百多二百件,大部分都是何家的,小部分為谷埔其他村落,「這些農具、家居用品,新界村落人家一定有一些,但為何我們保存到那麼多,因為屋是完整的,無漏水,但老圍那邊,好多屋已塌,屋頂都無,屋內東西都淋濕了,藤器、木製品保存不到,瓷器還有可能留下。」

 何家不少物品已有百年歷史,聽何瑞庭談它們的用途,很自然拼湊出這些故事。故事從何父作起點。

 「大清早,從事豬隻買賣的何漢文(馬發)吹起『號角』,遠至老圍的村民聞聲起床趕到何氏大宅,將豬隻量秤後放入竹籠,二人用一條『粗長木棍』穿過竹籠,抬至碼頭上船運賣。他很勤力,除做豬隻買賣,亦落田,也去收田租。田租是以穀代錢,一個季度收幾斗穀。一個四方格的木製品能納一斗穀。用『米斗』收回的穀用『木製滑輪』拉上大宅閣仔儲起來,所謂積穀防饑嘛,還留些『穀種』呢!

 不久,農曆年到了,村民吃圍席慶祝,何漢文拿起『豬肉刀』,宰豬做起客家炆豬肉。婦女們則用竹『蒸架』蒸茶粿。外嫁女高高興興回來探親,用『籮格』盛載豬肉缽、年糕,還有用『小雞籠』放了一隻生雞。

20230321_122932.jpg

 何瑞庭父親何漢文從事豬隻買賣,亦是地區大廚,炮製美味的客家炆豬肉。

20230321_124530.jpg

 何漢文的一套六把豬肉刀,顯現歷史痕跡,暫借往機構展覽。

IMG_3857.JPG

 只能放一隻雞的雞籠,輕巧實用,方便探親。

 冀其他村屋復修後作教育用途

 何漢文排行尾二的兒子瑞庭長大了,不是那個還睡在『藤搖籃』的小不點,現在會拿着『田雞籠』去田裏捉田雞。他很喜歡過年,因為有好多東西吃,還有村落會比平時美麗,家家戶戶年三十晚在門口掛起『年燈』,由年初一掛至年初三才熄,到正月十五又點一天。老圍那邊的屋一行行的,夜晚一盞盞亮着的年燈很漂亮,感覺到歲月的靜好。」

IMG_3871.JPG

 木製滑輪,昔日功能是將穀包拉上大宅閣仔。

 相信村民看展品後會想起更多往事,何瑞庭也說,較他年長的,看回這些物品深有感觸,霎時想起以前艱苦的農耕生活,但同時沉醉於村中家家戶戶團聚的甜蜜時光。

 這間小小展示館是私人性質,不對外開放,其間只接待過幾個對鄉郊文化有研究及興趣的大學團體。何說,回來的時間除打理大宅,還要在周邊土地除草、種植如修整果樹和花卉等,很忙碌,沒有什麼時間接待外人,若有村民願拿屋出來復修,希望獲得政府資助,由大學復修後拿來作教育用途,包括展示他的客家文化展品。(記者 鄭玉君)

 頂圖:何瑞庭手拿的,是兒時用來捉田雞的田雞籠,上方右起物品分別是年燈、籮格、藤搖籃。

[责任编辑:杨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