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雜談】野生馬屎莧嫩滑味鮮甜-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風物雜談】野生馬屎莧嫩滑味鮮甜

2023-04-21
来源:香港商報

 市民若到新界郊遊,稍加留意不難發現野生馬屎莧的蹤跡。在二次大戰期間及戰後香港還是很貧窮的時候,這野菜是充飢的食物,不少人還會到山野間尋找,到經濟環境有所改善,亦有農民採集野生馬屎莧加水芋葉及其他東西煮成豬糧來餵飼豬隻。現在仍有不少本地菜農種馬屎莧供應香港市場,因此大部分的香港人不知道或忘記了香港還有野生的馬屎莧。目前大部分的莧菜由內地供應香港,但馬屎莧除外,因為馬屎莧濕了水在不通氣的環境下封存,到了一定時間後,菜身會自然發熱可高至約30度,由內地運輸到港時菜變瘀黑而無人問詢。

 生命力強 山邊路旁可見

 野菜馬屎莧的學名是Amaranthaceae,屬莧科,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期長抗蟲力及生命力極強,耐熱耐寒耐濕耐旱耐鹽,種子數量極多可自行散播繁殖,當遇上潤濕時便可以發芽生長。一些資料介紹野菜馬屎莧原生地為南美洲,是一種入侵性極強的植物,對他方原生植物有極大的危害性。此野菜傳入中國有兩個講法,第一個講法是與香港拉上關係,野生馬屎莧於1857年在香港被發現,之後再北傳國內。第二個講法是野生馬屎莧於19世紀30年代在澳門被發現再傳入內地,在中國除內蒙及新疆外全國都有野生馬屎莧,以廣東廣西及雲南為最多。

 筆者早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小學時期已協助家人洗菜煮飯,因此認識馬屎莧。有一次與同學到筲箕灣阿公岩石礦場遺址的山邊玩耍時,在草叢間發現了馬屎莧,故知道還有野生的。時至今日在新界很多的地方,如大埔、上水、元朗的山邊路旁,田野荒地都有很多野生的馬屎莧生長着。

 有一次到元朗廈村拍攝古蹟,其間認識了一位原居民鄧伯,退休後他與侄兒在家居附近租了地方耕種瓜菜,過着退休的田園生活。我見田邊路旁長有不少馬屎莧,便問鄧伯這是否野生的?他說全是天然野生,到現在一般是沒有人理會這些野菜,間中會有鄉間老婦採集野生馬屎莧後,再與其他農作物帶到路邊市集擺賣,亦有菜農會把這野菜及其他雜草一起清除。

 又稱長壽菜 藥性寒涼

 鄧伯年輕時也曾到路旁田邊採野生馬屎莧來作菜的,現在鄧伯已經不吃野生馬屎莧,因為它可能被坭塵廢水所污染,故自行種植馬屎莧來吃,他說嫩葉嫩莖用蒜蓉猛火清炒是最適合的,因為只有蒜蓉才能帶出馬屎莧獨特的菜味來,若滾菜湯要用鹹蛋皮蛋來配合,那就菜葉爽滑有嚼感,與紅莧及青莧來相比其菜味更濃郁,泛紅的老根老莖則配豬骨扁豆薏米來煲老火湯,可清熱去濕解毒。他又說,夏天7、8月是馬屎莧生長的全盛期,一夜間可增高三數吋,比野草還要長,種十多二十日便可收割,收割的時間最好是凌晨四點至天亮,這全盛期出產的馬屎莧生爽脆熟嫩滑味道鮮甜,故有7月莧菜勝黃金的講法。

 廣東台山人對野生馬屎莧更情有獨鍾,因為它可炒可湯,全株皆有食療價值,亦有中藥治療效用,故有長壽菜之稱,但其藥性寒涼,孕婦及虛寒者須小心食用。

 莧菜家族中有馬屎莧同馬齒莧,兩者之名只是一字之差和讀音相近,故常令市民產生混淆,但它們的外形有明顯分別,馬齒莧身形細小枝節幼軟花色鮮黃,葉身厚潤而葉形如馬的牙齒故稱馬齒莧。馬屎莧則菜身高大枝莖粗壯葉薄寬大,兩者口感味道及烹調方法各有不同。

 作者介紹

 張浩林,早年修讀平面設計時,對字體及攝影產生濃厚興趣,畢業後從事雜誌設計工作多年,後轉職公營機構當攝影師。年幼時遷居漁港筲箕灣後,喜歡中國節慶習俗。公餘時除拍攝記錄外也撰寫投稿,先後有國泰航機雜誌DISCOVERY、亞洲周刊、相機世界、明報周刊及明報等。

 頂圖圖說:鄧伯在路邊的野生馬屎莧旁細說它的種種。張浩林提供圖片

4 花色鮮黃的馬齒莧.JPG

 花色鮮黃的馬齒莧。

野生馬屎莧.jpg

 在元朗街頭擺賣的野生馬屎莧,根莖下方是田灌草。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