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伯裘與禮耕堂-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鄧伯裘與禮耕堂

2023-03-05
来源:香港商報

 鄧伯裘的英皇獎狀及其獲勳像贊,像贊是由清末榜眼朱汝珍題字。

 禮耕堂內的三層高碉樓,是昔日區內的最高建築物。

 禮耕堂門扉上的對聯,這種寫法稱「斗方龍門對」,是昔日江南豪門所流行的一種裝飾,對聯一若門神,是寫在門板上。 周樹佳提供圖片

 「禮樂文章學習悉從勤裏得,耕田力穡豐盈還自儉中來。」這門對乃是錦田祠堂村一間書室所有,書室又名禮耕堂,約建於二十世紀初,今已空置,人雖遠去,氣派依然,因為這間書室的主人,其聲望曾盛極元朗,原來就是鼎鼎大名的鄧伯裘。

 鄧伯裘(1876-1950)原名發興,字紹泰,伯裘乃其號,是錦田鄧族洪儀祖長房的子孫,生有六子二女。他出身富裕,祖上是大地主,他本有一名弟弟鄧燧南,又字紹昌(紹祥),卻因早年去世,故家族產業都由其一人承繼。有言鄧伯裘在戰前已是元朗首富,他除了擁有大量田地,還開了一間榨油莊——泰祥油廠,今元朗泰祥街就是因此得名,那「泰」和「祥」就是他兩兄弟的別字。

 對鄉村教育出大助力

 他經營有道,利就而名成,先後有多份公職,知名者如粉嶺農業會的董事(1930)、博愛醫院主席(1931)和元朗商會主席(1934)。鄧伯裘一生雖無功名,只在商場打滾,但他對家鄉子侄的教育依然十分重視,建造禮耕堂是其一,但因是舊書室,教的只是卜卜齋,且空間有限,學生不多,故到了新式教育普及的年代,他便在1926年創辦了蒙養學校,其名取《易經》:「蒙以養正,聖功也。」句,即「啟蒙」之意,終為家鄉教育立下了千秋功勞。其後在1949年,他亦資助興建元朗公立中學新校。在去世後,其四子鄧乾新在1954年為紀念他,又創「伯裘英文書院」於屏山,實亦克紹乃父之遺志。

 於外人而言,鄧伯裘最廣為人知,當是1924年代表錦田鄧族向政府請願,最終取索回遭英軍強奪的吉慶圍鐵門而聞名,那張與港督司徒拔在吉慶圍前合照的相片,直到今日依然是歷史經典。

 鄧伯裘貴為德高望重的鄉紳,曾幫助殖民地政府解決不少棘手的問題,像因興建城門水塘而搬村錦田一事,他幕後便出了大力,因此與政府關係良好,在1930年便獲頒榮譽狀,更在1937年獲英皇加冕勳章。

 曾解決大量棘手問題

 禮耕堂坐落的祠堂村(亦有作祠塘村)是在西鐵錦上路站往錦田市中心的主道上,在《1444幢歷史建築簡要表》中被稱「鄧伯裘故居」,為三級歷史建築。書室外形獨特,是一座長廊形的建築物,外看有如一堵城牆,給祠堂村的外圍作屏障,而連接在屋底的一座碉樓,樓高三層,更是其特色,亦顯出二十世紀初因新界的治安不靖,一些富戶為防打「明火」,都得建碉樓自保的實況,相同的個案還有十八鄉白沙村的楊苑和贊臣別墅。

 網上有言鄧伯裘墓是在什麼的屯門「靈牛朝北斗」穴,應該是錯記了,他的墓地就在錦田附近的「青蔭夏」(四排石),穴名「犀牛望月」,這裏需要澄清一下。

 (作者簡介周樹佳,曾當編劇記者,如今是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民俗文化課程導師。著有《香港名穴掌故鈎沉》、《李我講古》系列、《香港民間風土記憶》系列、《香港諸神》、《鬼月.鈎沉》等二十餘書。)


[责任编辑: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