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雜談】被遺忘的供月與芋仔-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風物雜談】被遺忘的供月與芋仔

2022-11-13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昔日中秋節除月餅、沙田柚、大紅柿、楊桃、香蕉外,還有芋仔及菱角等食品,中秋節當晚還會用這些東西來供月。其中食芋有特別意義,清乾隆《潮州府志》指出,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因芋仔烏黑多毛而若鬼故先剝皮再吃肉,寓意拔不祥驅醜鬼。雖然今年中秋已過,但有不少食肆在秋天會以芋仔來做時令小菜或甜品來吸引顧客光顧。

    芋頭生長於高溫潮濕的熱帶至亞熱帶地方,整棵芋株都有草酸,若沾在手上會有刺癢,產地有中國、日本、印尼、印度及馬來西亞。芋頭比稻米更早成為人類的農作物,含有鉀、鈣、鋅、纖維、維他命B及澱粉群,它的地下塊莖是可吃的部分,昔日發生天災或戰亂就變成人類主要充飢的食糧。華南一帶有荔浦芋、炮彈芋及芋仔等出產,在新界也有很多農戶因為它十分粗生而種有芋頭。

    鄭女士出生及成長於上白泥,因芋仔易於採摘而自小喜愛,芋仔之名源於它是細品種的芋頭。它多在農曆新年前後落種,到中秋前後便有收成,心形的葉長得綠油油,而芋仔的體積只有小朋友拳頭般大小,每棵芋仔中間有個母芋,四周圍繞着五六個子芋,有些芋仔的芽略帶紅色,故又稱紅芽芋仔。

t2.png

鄭女士自小喜愛芋仔。 張浩林提供圖片

    廉價百搭 佐飯佳餚

    鄭女士說,小時候通常於中秋前已把大量芋仔放在陽光下暴曬,可使其水分揮發收乾,曬透的芋仔芋味更濃。昔日農村中秋節晚上家家戶戶都會供月的,那是個很古老的習俗,因為月屬陰,女性也屬陰,故成為以女性為主的簡單拜月儀式。那時沒有燒肉、雞、鴨,只奉上幾許香燭、月餅、楊桃、紅柿、香蕉、石榴及梨,但一定有芋仔,向當空明月叩拜及許願後,還會化月光衣及元寶,供月後一家老幼可於門前賞月吃月餅、生果及芋仔。

    用鹽水烚熟曬過的芋仔除濃香外,還會軟糯而略帶煙韌,剝皮輕蘸砂糖及豉油來吃有柔韌甘美的口感,是當年中秋最佳小食;此外芋仔切片來蒸腩肉是最佳配搭,一片芋仔一片肉的排序,可使芋味肉甘交融於汁液中,那實是佐飯佳餚。鄭女士家人還物盡其用以芋葉來餵飼豬隻,到現在她還是喜歡種芋仔來吃及在中秋節晚上以芋仔來供月賞月。

t3.png

新界圍村仍有少數婦女於中秋夜供月。

    往昔市區的唐樓天台或露台,在中秋節晚上也有不少婦女拜月供月。廣東人一向以芋仔來供月,但時至今日,無論曬烚芋仔或中秋供月已經很少人做,還記得的或已一把年紀了。但雖如此,芋仔是種廉價百搭食材,除腩肉外,和雞、鵝、鴨、魚頭、魚腩也是好配搭,更可做甜品糖水,故不少菜館酒家在秋天會以芋仔來做時令小菜或甜品,以吸引顧客光顧。

    作者介紹

t4.png

    張浩林,早年修讀平面設計時,對字體及攝影產生濃厚興趣,畢業後從事雜誌設計工作多年,後轉職公營機構當攝影師。年幼時遷居漁港筲箕灣後,喜歡中國節慶習俗。公餘時除拍攝記錄外也撰寫投稿,先後有國泰航機雜誌DISCOVERY、亞洲周刊、相機世界、明報周刊及明報等。

    頂圖:上面是出土芋仔,下面是剝皮熟芋仔,古稱剝鬼皮。

[责任编辑:高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