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首「組隊」拯救螢火蟲-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民間首「組隊」拯救螢火蟲

2022-05-02
来源:香港商報

    隨着本港日漸城市化及工業化,鄉間萬千螢火蟲發光及飛舞的景象久未看見,仍能生存的螢火蟲,其生境亦漸受蠶食,位於上水的虎地坳存在罕見品種「莫氏雌光螢」,其棲息地因要進行再造水供應工程,最遲6 月被清除,一批有心的村民及義工即時成立拯救隊,在專家指導下,早前進行四晚拯救行動,共將約百條螢火蟲(主要為雌性莫氏雌光螢)移往附近適合生境。專家相信這是全港首次民間搬遷螢火蟲,具前瞻性,是香港人一份好值得的精神,期望可喚起更多人保育環境及對物種有同理心。香港商報記者鄭玉君

     九十年代起「消光匿跡」

    虎地坳村為一條非原居民村落,在該村土生土長的居民福利會主席廖志協以及村民列安邦,近年積極保育村落,更自2017 年起,關注村落螢火蟲情況。廖志協說,在他小孩子的年代,螢火蟲多的是,四五月間,在地下、空中的螢火蟲形成萬千光點,屋邊、河邊(梧桐河)、地下罅隙隨處可見。但七十年代中之後愈來愈少,因周邊有工程如興建東江水管,鐵路由單軌變雙軌、電氣化等, 其後又有水浸、工業污染,加上內地發展令周邊空氣出現變化,九十年代螢火蟲「消光匿跡 」, 長達十年。

1B3A5670.jpg

    首晚行動,拯救隊人員點算找到的螢火蟲。文錦豪提供圖片

    2000年後,梧桐河河道修復,工業搬往內地,螢火蟲開始復現,至現在,數目估計有三位數字。分布在梧桐河邊、大坑渠、上水屠房邊小路。過去幾年,他們最先見到的螢火蟲品種有寬緣窗螢蟲(雄性)、弦月窗螢蟲(雄性),新近看到的是雌光螢(雌性)。正當螢火蟲慢慢找回生機,去年中水務署的再造水供應工程動工,地盤範圍包括螢火蟲棲息地,即屠房與虎地坳道間的500 米小路,當剷去了一部分後停了工,今年6 月後才剷去全部小路,廖列兩人得悉原來還有時間,於是趁3 月底幼蟲出世,跟地盤說要進行搬遷螢火蟲,這行動不但得到對方支持,還派出幾名員工參與部分搬遷工作。

1B3A5710.jpg

    在盆內的螢火蟲會分批被放到新棲息地。文錦豪提供圖片

    天氣影響存活須早搬遷

    廖列兩人只是掌握較多螢火蟲知識的一般村民,但保育意識強烈,尤其列安邦,拯救計劃最初由他提出。列說,螢火蟲與所有生命一樣,都有生存平等權利,應受愛護;螢火蟲也是很可愛的物種。可是,新一代城市人未必接觸到螢火蟲,他希望拯救到牠們,讓人知道其保育意義,即使在周邊受發展威脅,都盡量保留。他們之前全無經驗,對搬遷能否成功茫無頭緒,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搬遷,螢火蟲會完全滅絕;若搬了,仍會有生存機會。

1B3A5751.jpg

    列安邦將螢火蟲放到新棲息地,綠色小旗周邊枯木由舊地搬來。文錦豪提供圖片

    在4月初,虎地坳螢火蟲拯救隊成立,成員包括另外一些村民、在村裏進行鄉郊保育工作的路德會社會服務處人員,以及近年參與保育工作的義工。拯救隊其後得到螢火蟲保育基金會的專家意見,指應盡快搬遷螢火蟲,因為天氣太熱(超過攝氏28 度)會影響遷後存活,此外,基金會提供如何搬遷的意見,亦協助挑選螢火蟲的新居,就在虎地坳道與水務署梧桐河原水抽水站間的一塊斜坡林蔭地,這裏晚上有溫和的街燈光,附近亦有螢火蟲,有利螢火蟲在晚上發光求偶。

    4晚搬遷約百條螢火蟲

    在搬遷前,拯救隊利用三晚時間,在地盤搬遷範圍點算看到的螢火蟲數目,範圍分劃三個小區,每區有不同顏色小旗做代表,當在小區不同地點發現螢火蟲,就插上顏色小旗並寫上發現數目,結果三個晚上發現約70 隻螢火蟲。另一方面,亦用光譜儀及濕度計對照新舊棲息地的光度及濕度,發現接近才搬遷。

IMG_8810.jpg

    被搬遷的螢火蟲在盆內發光。文錦豪提供圖片

    4月9日晚上為首個搬遷大日子,參與人數亦最多。這天的下午展開前期工作,將發現有螢火蟲地點的周邊的枯木搬往新址,負責搬運者主要是地盤派出的五名員工。到晚上7時後,依習性螢火蟲這時會出沒,發光求偶個多至兩小時。拯救隊在屠房小路慢行,仔細觀察路邊草樹、地下有否點光,沒多久,就發現少量點光,眾人莫不帶點興奮情緒,將手中的膠杯撥入泥土、枯枝及枯葉,用小掃將螢火蟲輕輕撥入杯內。被發現的螢火蟲經拍照及點算數目後放到新棲息地。之後的一星期亦用了三晚進行搬遷行動,四晚下來共搬遷了約百條螢火蟲。其後的觀察發現約四分一的螢火蟲在新棲息地有發光。

IMG_8800.jpg

    首晚行動還發現一隻雄性莫氏雌光螢(左),牠正與雌螢交配。文錦豪提供圖片

    參與首晚搬遷行動的還有螢火蟲保育基金會人員,將找到的一雌一雄螢火蟲拿回去確認是何品種。該會主席麥肇峰表示,經研究確認品種為莫氏雌光螢(又稱莫氏凹眼螢),分布廣泛,見於新界東北、馬草壟、河上鄉、錦上路、錦田等農地,但數量不多,每地只有四五隻,牠們數量這樣少與自身偏食有關係,只吃存在於枯葉堆及腐殖質重地方的馬陸(千足蟲),同時牠們的棲居環境受到不少破壞,數量呈下降趨勢,這次虎地坳的莫氏雌光螢搬遷行動,發現該地是已知香港數量最多的地方。他說,螢火蟲八九成時間都在泥土生活,剩下的時間出來交配,虎地坳地盤翻土破壞牠們的棲息地,因此被迫逃亡,走到石屎路邊求存。他相信這次搬遷拯救行動有助提高牠們的生存機會。在日本、台灣等地的民間,鄉村搬遷螢火蟲並不罕見,但在香港,他從未見過,相信虎地坳是首宗,直言拯救隊是有心人,令人感動,未來的工作應是令新棲息地的環境增值,出現更多螢火蟲,並進一步推廣螢火蟲的教育及宣傳工作。

    頂圖:地盤人員在首日搬遷行動,協助搬枯木到螢火蟲新棲息地。記者鄭玉君攝 

IMG_8677a.jpg

    虎地坳拯救品種:莫氏雌光螢。文錦豪提供圖片





 


[责任编辑:高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