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背村祠堂看守人細說從前-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涌背村祠堂看守人細說從前

2021-11-24
来源:香港商報網

 位處大埔陸鄉里同發坊的涌背村祠堂,內有七旬看守人李官福。李打理祠堂已有十多年,曾參與祖先古墓維修,多年來負責祭祖事宜。他也是導賞員,會為有興趣參觀祠堂者細說祖先來由,昔年還未搬離船灣的村中生活點滴。

IMG_0379.jpg

(圖說:1966年涌背村祠堂開幕時,村民代表及政府官員大合照,前排左七是時任村長李有安,即李官福父親)

 祠堂藏於民居中屬罕見

 在同發坊逛一會,很容易在四層唐樓地下見到一個獨特門面,紅底綠邊的門形外牆,中間為進出的中式木門,走近一看,驚訝地發現原來是一間祠堂,為涌背村李氏宗祠。李官福說,不少人都是走近看,才知道是一間祠堂。因為一般人理解的祠堂,是在村內的,無論大小,多是獨立建築物,不會上有民居。

 這間祠堂的出現與船灣淡水湖的興建有關係。涌背村是船灣六鄉之一,其餘五條鄉村是: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頭(包括橫嶺背)、涌尾。60年代因受淡水湖興建影響而要遷走,六鄉居民搬往由政府補償的大埔樓宇,而祠堂亦有得補回,涌背村的祠堂就坐落在同發坊一樓宇的地下。

 祠堂內,有一張已發黃的舊相片,是一張30多人的大合照,原來是1966年12月15日祠堂開幕時拍攝的,內裏人物除了政府官員外,大部分出席村民都已過身,包括時任村長李有安,他是李官福的父親。舊照片旁掛了一幅嘉賓簽名紅布,大題為「李良發祖祖祠榮遷致慶」。

 李官福說,李良發就是涌背村的開基祖,1696年從惠州黃麂壟來到涌背立村,至今已繁衍至第十三代,以字輩排為:良、春、日、元、德、嘉、有、昌、祥、基、永、承、祖。李官福為第八代,近代的族人不像早期的,已不是硬性跟字輩改名。目前族人包括海外及本港估計最少有300多人。

IMG_0383.jpg

(圖說:李官福(右)2007年與時任村長李志勤在重修好的祖先墓留影)

 主理祭祖事宜多年

 今年72歲的李官福,9歲搬離涌背村往大埔誠明小學讀小一,只每周回村一次探望母親,直至1966年全村人遷離。他記憶中的涌背村環境優美,它在大美督及新娘潭之間,背面為八仙嶺,對出為海邊,對面為橫嶺頭村。由海邊起是斜坡,離海邊10米至最高點的30米都有人住,有20多戶。村民靠出外打工、捉魚、種田為生。他記得有些村民很會做生意,如他阿叔,有自己的船可到塔門收購海鮮到大埔售賣。爸爸李有安早年到大埔東昌街開生雪店。他9歲前讀私塾,地方在涌美與橫嶺頭之間。

 說起那段每周回村探母的經歷,他仍有鮮明記憶:「那時大美督沒有公路,公路只去到汀角村,那時也沒有巴士,只有貨車坐,我由涌背行路去汀角搭車,大約要行個多小時。」初出城讀書的他,覺萬事新奇,然而只懂客家話的他被人排擠。最開心時刻是放假返村探母,父親還會給他錢買些帶返涌背。

 行路小孩轉眼已成白頭人,現時打理祠堂舒心,因為環境寧靜,愛靜的他如魚得水,感覺自己在這裏可安享晚年。十多年來最大得是為自己的家鄉做了少少工作,包括參與2007年重修開基祖良發祖之墓,之後成為祠堂看守人,多年來主理祭祖事宜。他還用些時間寫書法,為祠堂增添姿采,也運用自己退休前的多年地盤工程監督經驗,製造十多個木棋盤放在附近地方供街坊玩樂。祠堂有兩張長板凳,是他的作品,凳面刻有四書之一《大學》的名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道出他參與祠堂事務的因由。(記者 鄭玉君)

IMG_0375.jpg

(圖說:李官福笑言這張《大學》金句板凳,並不是太多人欣賞。鄭玉君攝)

[责任编辑:黄丽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