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景灣隱世聖母神樂院-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愉景灣隱世聖母神樂院

2021-08-31
来源:香港商报网

 由梅窩徒步翻山或由坪洲乘船前往愉景灣,途中都可遠眺孤立於大嶼山大水坑的聖母神樂院,由愉景灣步行前往,約需大半個小時。這座天主教隱修院地處偏僻,院內的神父和修士足不出戶,彷彿與世隔絕。他們安息後,也葬於隱修院內的墳場。

2聖堂內.jpg

 聖堂設計保存中世紀遺風,裝飾古樸。 陳天權攝

3聖母花園.jpg

 花園門樓刻了拉丁文,園內有中西合璧的聖母亭。

 全港唯一男隱修院

 聖母神樂院由法國嚴規熙篤會的華籍神父於1951年建立,院址遠離人煙,目的是讓神父和修士不受外界騷擾。他們承襲本篤會的傳統,為世界和教會默觀祈禱。每日凌晨3時起床,開始「更課」,早上8時半勞動。一天有7次禱告讀經時間,晚上7時半完成「寢前經」後就寢。他們奉行隱修,保持靜默獨處,過清貧的簡樸生活。

 隱修院內有一座建於1955年的花崗石聖堂,附設鐘樓。堂內布置頗有中世紀教堂味道,中殿左右各有兩排舊式木椅,面對面排列,並非朝向祭台。中殿兩邊闢設走廊,分別有多座小祭台,每邊各有六座圓拱門與中殿互通,上方襯以一列圓拱窗。每逢星期日和重要節日,聖堂舉行彌撒,教友可入內參與,但只許坐在後排或閣樓的座位。此聖堂的設計在香港獨一無二,又位於香港唯一的男隱修院內,但至今未被列入歷史建築評級名單,猶如被世人遺忘。

 嚴規熙篤會在1960年興建了一條跨越山谷的石橋,連接聖堂和院外山路,使教友毋須經隱修院的住宿範圍而進入聖堂。橋旁的花園設有門樓,前後刻了拉丁文,意謂「進入者得平安,離開者享快樂」。園內有一座建於1979年的聖母亭,採用六角攢尖頂的中式設計,圍以六角形圍欄,上面鏤空十多個A和M的合體字母,代表「萬福瑪利亞」(Ave Maria)。亭中擺放葡萄牙花地瑪(法蒂瑪)聖母像,兩旁寫了一副中文對聯:「靈形迭現,法蒂瑪牧童聆訓;慈光普照,大嶼山隱士獻身」。

 有教徒專程參拜「苦路」

 曾有熱心教友贈送乳牛給聖母神樂院的神父和修士,讓他們榨取牛奶,自給自足。其後他們繁殖乳牛,生產「十字牌」牛奶,託人運往外面出售,廣受歡迎,也令外界知道大嶼山有一座隱修院。但隨着神父和修士年紀漸大,難以負擔沉重工作,1980年代把「十字牌」的經營理念交給一間廠房生產牛奶,聖母神樂院再不見到牛隻,只留下牛房遺跡。

4苦路.jpg

 由聖母神樂院至大水坑碼頭,沿路有14處苦路站供教友禮拜。

 聖母神樂院有一條林蔭山路連接山下的碼頭,步程約10多分鐘,沿途有14棵大樹掛了十字架,貼上耶穌不同表情的頭像,形成一條「苦路」,記述耶穌被判刑到釘十字架的過程。香港的天主教堂一般在堂內兩側牆壁設置14處苦路牌給教友禮拜,戶外苦路則十分罕見。因此有天主教徒專程前來聖母神樂院拜苦路,每經過一站停下讀經和唱詩,紀念耶穌受難。

陳天權3.jpg

 作者簡介

 陳天權,從事新聞工作出身,2004年入讀香港大學建築系文物保護碩士課程,之後專職自由撰稿人,撰寫本地歷史建築和宗教等文章。曾出版多本着作,現時在香港大學和公開大學的專業進修學院擔任兼職導師。

[责任编辑:黄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