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藍地擬建公屋惹關注 交通配套恐不足 收地賠償待諮詢-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屯門藍地擬建公屋惹關注 交通配套恐不足 收地賠償待諮詢

2021-08-08
来源:香港商報網

 屯門人口現有約50萬人,未來10年預計增多兩成即10萬人,其中約6萬人口為政府計劃中的大型公屋住戶,地點坐落在屯門藍地新慶路及康寶路兩幅土地。有受影響居民、鄉郊工業經營者以及區議員均指出,屯門交通配套嚴重不足,有關土地附近的藍地交匯處已經常出現嚴重擠塞,未來再增加大量人口,恐成癱瘓之勢。他們亦十分關注收地賠償及安置問題,惟當局透露的資料甚少,期望在推行前做好充分諮詢,完善交通及社區配套,照顧持份者的利益。

 ▲新慶村村民向發展局代表(右二及右三)遞交請願信,冀當局就公屋計劃作充分諮詢。 賴嘉汶提供圖片

 社區設施難應付人口增長

 當局為解決居住問題,近年積極在屯門興建公屋,位處屯門西北的54區便有3個大型公屋地盤,其一興建的欣田早於2018年入伙,另外兩個地盤正興建菁田及和田,可容納2.4萬人,預期本年底或明年初完工,而54區還有私樓陸續興建,預計亦可容納近2萬人。區內人士指這些快將遷入的人口,將令屯門交通負荷更重,而雪上加霜的,原來未來還有更多人口遷入。

 據早前規劃署提交予區議會的文件,政府計劃在屯門新慶路及康寶路兩幅土地興建公營房屋,有關可行性研究亦於今年上半年大致完成,預計可興建2.16萬伙,容納約6.1萬人,料2030至2033年入伙。受影響人士曾於7月6日屯門區議會討論文件當天到場向當局遞交請願信,稱對是項計劃有滿腹疑慮,指政府當局欠缺充分諮詢、交通配套嚴重不足,以及區內社區設施不足以應付人口增長。

 協助他們的屯門區議員賴嘉汶(欣田選區)表示,政府稱建屋會有交通配套,會建雙線雙程的L7路,但這樣只令現時的藍地交匯處更擠塞,形成瓶頸位,因為現時基本上所有西北車輛都會經這裏往元朗公路、屯門公路、嶺南大學、青山公路。未來的屯門繞道雖聲稱有助分流屯門道路的交通,但最終仍得行經該交匯處。而形成瓶頸位的交匯處,令塞車情況延至青麟路、屯門醫院,甚至屯門公路。

 德寶冰粒陳太指製冰用水量大,要好大地方安置幾座水塔。 記者 鄭玉君攝

 村民指繁忙時間交通癱瘓

 新慶村村民譚志成目前已是苦主,他說,從家裏乘小巴往屯馬線兆康站,會經五柳路、青麟路、藍地交匯處後才到兆康站,正常情況下5分鐘就到,但繁忙時間(早上7時半至8時半,下午4時至7時)交匯處例必擠塞,要花15至20分鐘才到,未來若增人口,塞車時間更長,甚至出現交通癱瘓情況。

 新慶村居民代表黃楚文表示,54區的欣田幾年前入伙後,西北一帶塞車情況已趨嚴重,鄰近青麟路、未來一兩年入伙的菁田及和田,將有9條巴士線,進一步迫爆屯門,屯門藍地新慶路及康寶路公屋計劃更帶多6萬人進來,返工的返工,上學的上學,區內區外每天又多幾萬人出入,路面、鐵路(屯馬線)不擠塞、迫爆才怪。

 規劃署文件顯示,現時新慶路及康寶路兩幅土地主要用作棕地用途,包括露天貨倉、鄉郊工場、製冰和漂染廠及倉庫,並夾雜零散的臨時住用構築物、農地、墳墓及骨灰龕。

 ▶早上7時多,青麟路入藍地交匯處方向已擠得水洩不通。 譚志成提供圖片

 工業小區多個廠戶受影響

 黃楚文表示,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香港工業興起,新慶村一帶成為鄉郊工業小區,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目前仍有約50間廠房,包括多間車房、冰廠、鐵廠、雲石廠、倉庫等,而聚居村民數算應有幾百戶。紫田村原居民代表鄧德森說,康寶路一帶亦有40多間廠房如車房、貨櫃場、倉庫、停車場、機械廠等,而受影響的為西坑尾居民,約50戶於50年代已來居住,另有百多兩百戶是近年才聚居的劏房戶。計劃實際會影響多少人及廠戶,屬未知之數,因為土地在納入發展前,從未諮詢過他們。

 經營汽車維修的捷興,在新慶村已有30多年,負責人羅先生說,半年前投資150萬元,裝置太陽能供電設施,現已差不多完成,若早知被納入發展範圍,不一定搞太陽能,因為投資款額較傳統用電貴逾六成,同時款項是向銀行借貸,未來無論是否要搬都要還。

 德寶雪粒是新慶村較大的經營者,佔地4萬多呎,22年前從屯門廠房搬來。它同樣大手筆投資太陽能供電,達400萬元。老闆娘陳太說,日產800噸冰粒,佔全港供應量的三至四成,包括食用及工業用冰粒(混凝土要用冰粒降溫)。她指,製冰是大水量及大電力行業,「差不多等如整幢工廈電量」,所以他們要大地方置水塔及電房。陳太說,產品雖然是低檔次,但有需求,推動社會經濟,不是可有可無,「我們不是豬油廠等污染行業啊」,她贊成政府解決住屋問題,但須對他們這種民生性工業有合理安置。

 屯門54區的公屋興建如火如荼,右及中分別是和田邨及菁田邨,左方樓群是幾年前入伙的欣田邨。

 新慶村居民不捨百年家園

 居民譚志成的家估算亦落入發展範圍,家園附近有80棵荔枝樹,一些有百年歷史,算是村內名物。他說,在村內長大,仔女及上一輩亦同住,幾代同堂,對新慶村很有感情,周邊環境亦闊落,他的意願是希望住下去。

 至於土地上有多少墓地受影響,鄧德森說,在現時資料不足下難以數算,但只可說發展計劃除了生者受影響,死者亦不能避免。(記者  鄭玉君)

[责任编辑:赵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