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鄧族食山頭打盆創紀錄 祭祖烹煮炆豬肉 裝滿62盆同分享-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屏山鄧族食山頭打盆創紀錄 祭祖烹煮炆豬肉 裝滿62盆同分享

2021-04-07
来源:香港商報網

  疫情放緩,市民心情放鬆,出行增多。屏山鄧族到龍鼓灘祭祖「食山頭」也創出近20年紀錄,即場烹製的柴火炆豬肉加配菜,共裝了62盆,反映到場「食山頭」族人踴躍。負責煮山頭盆菜者估計,可能與疫情下圍村食盆菜較以往減少,在疫情稍斂下,大家興致高些。

 即場烹煮柴火炆豬肉,熱氣騰騰,肉香四溢。記者 鄭玉君攝

 抬原隻生豬墳前拜祭

 新界圍村春秋二祭「食山頭」習俗由來已久,在拜祭祖先後,族人即場將抬來的原隻生豬切成小塊下鑊烹煮,並在現場共享。不過這文化幾近式微,現在只有很少鄉村仍保持傳統。其中,每年清明前5天及重陽前5天,屏山鄧族會到龍鼓灘拜祭十八世祖鄧若虛,祭祀後族人就在若虛墓旁邊的荔枝林齊齊「食山頭」。一切開支費用由若虛祖的祖堂維新堂支付。

 族人帶來原隻生豬拜祭鄧若虛祖。記者 鄭玉君攝 

 為維新堂煮山頭盆菜的,是「元朗屏山傳統盆菜」的大廚鄧聯興。他說,去年清明節,因疫情嚴峻,到龍鼓灘拜祭時「食山頭」的習俗被迫取消,半年後重陽恢復,參與人數也不多,約有40個盆。今次清明春祭,「打盆」(將煮好材料一層層地放進盆內)竟打出62盆,是他為維新堂煮山頭盆菜廿年以來最多。他估計在疫情限聚下,很多鄉村都取消了食盆菜活動,而食盆菜是傳統習俗,不少鄉民心常繫之,或因此增加今次「食山頭」的吸引力。

將拜祭過後的生豬斬件待煮。

 有出席村民說,以往只食一盆,今年因親友對「食山頭」反應很好,加至兩盆。他坦言,港人在疫下實在困迫得太久,「食山頭」這麼有特色的活動無疑很有吸引力。

 「食山頭」者先拿票,之後登記名字,以決定「打盆」數目。

 200多名族人親友出席

 依祭祖程序,到龍鼓灘「食山頭」的族人來到後需要先拿票,之後登記名字,每人一票,6票一盆,截止時間為11時45分,之後「打盆」,負責祭祖事宜的祭主經點算後,需要打62盆。事實上,因限聚令緣故,不少人都是湊夠4票就拿一盆,撇除給予提供場地的園主及相關出力人士的6盆,以4人一盆計算,出席食山頭的族人及其友人,有200多人。

 不忘遵守限聚令,荔枝林內每4人席地圍食。

 鄧聯興今次不知是否未卜先知,也特別提早半小時到場烹煮。早上7時半,在沒有大樹遮擋的荔枝林泥地上,搭起兩個爐灶放上兩個大鑊,近8時開始炆煮第一輪豬肉,4名幫工分工合作,執柴枝(荔枝樹及其他樹)、加水、落醬料(有南乳、小茴、八角、蒜蓉、蒜仔、洋蔥、薑等)、翻動豬肉等。

 到8時,祭主開始拜祭十八世祖鄧若虛,這時墓前已預備好祭品,包括一頭原隻生豬、5杯茶、5杯酒、5副生及熟豬內臟、5碗飯、5碗紅棗、糕點及生果。拜祭過後的生豬就拿去斬件待煮。

 打盆花了20分鐘,裝滿62盆破20年紀錄。

 豬肉是靈魂不可或缺

 鄧聯興說,為省時及衛生問題,炆豬肉配菜包括筍蝦及枝竹已預先煮好,現場翻熱,另一樣配菜魷魚才是現場煮。豬肉方面要用350斤,200多斤亦是預先切好。炆豬肉需一小時,要做兩輪,合共2小時,之後翻熱枝竹、筍蝦,最後煮魷魚、白飯,至11時20分,所有食材煮好待打盆。

 豬肉是「食山頭」的靈魂,據祭主鄧生說,今次祭祖花費5萬多元,其中豬肉支出愈來愈多,與去年相比,生豬肉已由每斤73元升至75元。鄧聯興說,「食山頭」豬肉分量多年前由百多斤加至二百斤,近五六年再調升至350斤。他指,今次盆多豬肉分量自然少,但他相信足夠4至6人飽腹,大快朵頤。(記者 鄭玉君)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