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麻雀30萬需善待-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香港麻雀30萬需善待

2020-11-19
来源:香港商报

 麻雀幼鳥嘴基呈淡黃色。圖為成鳥餵哺幼鳥。王學思提供圖片

 麻雀是愛親近人的雀鳥,都市人會親暱的稱牠們為「麻雀仔」,以拉近距離。不論從前丫叉射雀年代,到現在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牠總在我們的視線範圍。牠是生存上的機會主義者,有雀鳥組織說,儘管香港都市化愈來愈厲害,麻雀的數目都沒有減少過。牠們如港人般,適應力很強, 靠吃人類食物活着,在建築物築巢哺兒,甚至住上公屋排水口。然而,城市卻是危機四伏,不可飛越的玻璃幕牆、不能停靠的平滑高溫磚、維修大廈的覆蓋圍網,都影響着牠們的棲息與繁殖。故此改善城市規劃,令麻雀活於友善的生存空間,牠們才能繼續在大家眼前蹦蹦跳跳。

 都市麻雀每靠人類食物過活。記者馮俊文攝

 全港普查數目達30萬隻

 有點年紀人士應記得小時候,拿着丫叉射雀的玩兒,那雀兒就是隨處可見的麻雀,在一兩米之外飛來飛去,或在地上跳動,但這麼近,卻遙不可及,總是射不到。到現在,牠在法例下成受保護動物,只可看。香港觀鳥會更要刷牠的存在感,進行普查,要知道香港麻雀有幾多、生存形態。

 乙明邨公屋休憩通道,中年男士餵麻雀吸引聚集。記者馮俊文攝

 觀鳥會自2016年開始進行全港麻雀普查,連續數了5年,究竟有什麼結論?該會高級研究專員彭俊超帶點不可思議口吻說:「我們以前做水鳥調查,有幾萬隻,已好開心,但香港麻雀真的非常多,5年間數目都在30萬隻左右。」全港18區中,以屯門、深水埗及沙田的麻雀最多。

 香港麻雀不但多,還愛上已城市化的居住環境,主要分布在市區、市區接壤綠化帶及鄉村,自然生境如森林則不太鍾愛,估算只佔全港麻雀量的百分一至二。普查發現牠們跟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彭俊超說,香港這個城市一百年前就已都市化,麻雀早已作出適應,更把握機會融入城市生活,利用部分建設如冷氣機盤、電箱、簷篷這些風不大又溫暖的地方來做繁殖窩,避開天敵如家貓;牠們亦會在公屋排水口棲息,好像住公屋一樣,「麻雀其實好似香港人,好勁,適應能力好強」,總結麻雀數量不因都市化而減少。

 彭俊超(左)及王學思帶備普查裝備如望遠鏡、相機、紙筆,在沙田圍屋邨尋找麻雀的蹤影。

 跟隨人類互動伺機覓食

 為看看麻雀有多親近人類,早前在一個晴朗的早上,跟隨彭俊超及觀鳥會資深義工王學思到沙田圍做小普查,由沙角街起步,經乙明邨、沙角邨終點河畔花園,這是80多條普查路線的其中一條。兩人帶備望遠鏡、相機及紙筆、邊走邊看周邊有否麻雀,當發現時駐足看,算算有多少隻,並觀察牠們的行為。約一小時的行程,點算麻雀有50至60隻。

 麻雀如人類,早上睡醒後,就出來找東西吃。牠的天性是吃天然環境裏草的種子,所以從前鄉郊稻田會有很多麻雀。時移勢易,種稻早已式微,很多麻雀愛在有植被的住宅區流連,因為那裏人口多,食物多,樹木又可讓牠遮蔭、躲藏。在乙明辦事處旁的休憩通道,有中年男士在拋麵包碎,十多隻麻雀即從通道外的大樹飛下來覓食,當有人經過通道時,又飛回樹上躲藏,這樣不停上上落落只為填飽肚子。彭說,人為活動可影響麻雀聚集,將牠們變成打躉陀地,垃圾房有很多殘渣剩菜,一些屋苑的露台又會人為地放些米、麵包碎,麻雀就在這些地方兜兜轉轉,在沙角邨的街市及垃圾站,果見有麻雀飛過,有些停靠在燈柱上等待好時機,「在中亞歐洲這些外國地方,郊區農田多,麻雀根本不會那麼黐人」。

麻雀在冷氣機頂狹隙築巢(紅框示)。

 玻璃幕牆成為雀鳥陷阱

 香港麻雀依賴人類給予食物,哪裏有得吃就群集,是絕對的機會主義者。義工王學思擔心麻雀食到病,因為那些畢竟是人類吃的東西,她看過牠們在垃圾房覓食,感到悲哀,因為找食要找到去垃圾房,期間有可能吃到塑膠。彭俊超安撫大家不用那麼擔心,一般餵麻雀的食物都是飯、麵包等穀物,雀的消化酶已適應人類食物,暫時沒有影響,最多是不夠衛生,而麻雀壽命不長(平均壽命是5至10年),不須擔心長期病患,對衛生要求不太高。他直言:「若麻雀無得吃,仲慘!」 不過觀鳥會不鼓勵餵飼,只可勸喻人們不要餵雀,牠們會找到其生活方法。

 麻雀喜在公屋排氣喉棲息(上圖),但有住戶裝網阻止(下圖)。

 彭俊超更希望人們不要干擾麻雀生活空間,對牠們抱有容忍之心。他說,九成麻雀巢都築在人工建築物上,大部分在排水口、冷氣機底和大廈外牆,繁殖時間大約兩個月,不會長期佔據,市民可視為難得的觀察機會。不過,現代建築物對雀鳥愈來愈不友善。人們覺得玻璃幕牆式大廈漂亮,但雀鳥以為可飛越,結果撞玻璃而亡。玻璃這物料亦無凹凸空間,與另一種易打理物料高溫磚一樣,令雀鳥不可棲息、繁殖。還有,大廈維修時的覆蓋圍網,令雀鳥不可回巢,王學思說,近年與相關公司商談,只有兩三成肯留一些空間,讓雀鳥進出。她與彭都認為,要改善城市規劃,令所有雀鳥包括麻雀能安心地生存。

 觀鳥趣聞麻雀「碌地沙」

 「麻雀仔」處食物鏈低層,很常見,不稀罕,觀鳥會卻花人力物力做普查,彭俊超解釋,組織主要着力做水鳥調查,陸鳥的資料好少,以往只做過燕子巢調查。但城市愈見擴張,對與人類共存的鳥類會帶來什麼影響,這些資料要有所補充。麻雀雀屏中選,因為牠可在城市觀察,近至一兩米都見到,不一定要用望遠鏡,不同年齡層的市民都可參與數麻雀,符合組織推廣公眾教育的目標。

 數麻雀具公眾教育意義,包括培育小朋友愛雀意識。Anita Lam、Ivy Chui圖片

 沖沙浴趕走寄生蟲

 麻雀的活動情況也很有趣,普查參與者會感覺好玩。牠在地上移動時是用跳的,有時會「碌地沙」,這是沖沙浴,目的不是清潔,而是趕走寄生蟲。牠們常常探索找食,幼鳥尤其活潑,牠的嘴基接駁位是淡黃色,向成鳥索食時,會震動翅膀及發出叫聲。

 王學思成為觀鳥會義工已有15年,最初即2005年普查燕子巢,2009年成為該活動的統籌人。她說,自己並不是特別喜歡麻雀,但2016年時組織初辦普查,人手不太足夠,她就幫手了。做過普查後,她竟從這種小小鳥兒身上領略到生存法則,「從牠身上,學習怎樣生存,是一種好自然、簡單的生活;進食、抓毛、瞓覺、休息、生仔,牠的生存能力之強亦令我好surprise(驚訝),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就可繁殖,當想及此,人的生存不可能不成,只是功名利祿太多。」

 麻雀沖沙浴驅走寄生蟲。王學思提供圖片

 觀鳥會相信普查可提升人們對麻雀的意識,從而多些關顧,也能了解城市擴張對牠們的影響。而麻雀是一個開始,今年5月的麻雀普查,同時對4種香港常見雀鳥進行試驗性質普查,包括紅耳鵯、珠頸斑鳩、鵲鴝及紅嘴藍鵲。(記者鄭玉君)

[责任编辑: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