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示威者群組觀察5個多月,他們發現了這些秘密……-香港商报

在香港示威者群組觀察5個多月,他們發現了這些秘密……

2019-12-11
来源:香港商報網

資料圖

  【香港商報網訊】香港修例風波持續半年多,從「和理非」演變為暴力示威,甚至不斷向極端恐怖活動升級。微信公眾號「玉淵譚天」發表了一篇由熟悉社交網站的人士撰寫文章,分析背後是怎樣的組織方式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暴力活動?他們的活動規律和方式又是怎樣的?而身在其中的年輕人,又是如何在一次次的暴力中,在如此嚴密的組織中,逐漸迷失,將暴力變為目標,而不是途徑,最終為了暴力而暴力?

  文章表示,作者等人從6月底就匿名加入了由示威者建立的多個Telegram頻道(相當於聊天群組)。

  據說這類頻道有上百個,各頻道目標及定位不同:有文宣組、哨兵組、資訊組、堵塞機場組、戰術討論組、被捕者援助組等等,每個群組少則千餘人,多的有二三十萬人。六個月來,許多互不相識的示威者就是被這樣的群組連接起來,找到“手足”同行、互通各種信息、發起示威活動、籌集物資資金、學習制作汽油彈、探討襲警戰術等等。

  示威者說這次“修例風波”是“無領袖、無組織”的自發運動,但通過這幾個月的調查,相比於“無組織”這種說法,用互聯網形態下的“去中心化組織模式”來描述,或許更加貼切。

  文章寫到,8月初那段時間,“勇武”戰術從對峙轉為“快閃”,他們不再追求占據街區與警方對峙,而是“遍地開花”,在多個街區同時搞破壞,一旦警方出動就立即散去,讓警方疲於奔命。這種“快閃”戰術靠的就是即時信息溝通,“哨兵組”的作用在此時凸顯。

  每到周末,有大型示威遊行這天,Telegram上最活躍的就是哨兵頻道。我們加入的一個“哨兵主頻道”,人數高達28萬,最多時一天可能有數萬條消息。頻道內各示威者即時將自己所掌握的各類信息,尤其是警方在各區的動態反饋到群組,以便身在前線的“手足”、尤其是一線“勇武”掌握,順利撤退。

  管理員會反複提醒“爆料教學”,即發送消息的統一格式:“時間、地點、人物/目標、事件、圖片”,時間需為24小時制,人物/目標分為“狗(示威者對警察的蔑稱)、車輛、可疑人士(如便衣警察等)”,事件則統一為“落地、布防、推進、舉旗、開槍、清場”等警方行動術語,最後再配上自拍圖片。

  文章稱,10月1日晚,國慶當天,一名18歲激進示威者近距離襲擊警員,警方被迫開槍。事件剛剛發生,文宣頻道內就已經有人制作海報圖案,“黑警殺人”、“近距離實彈”、“這顆子彈,射穿了香港人的心”等一批制作精良的圖文產品迅速出爐,立即出現在各社交媒體平台,在警方發布之前迅速占領輿論場。而這些圖文完全是誇大其辭甚至是憑空捏造的。

  11月24日,區議會選舉當天,中午不到,網上就流傳一張圖片,上面顯示在18區中建制派票數均處於領先地位。這其實是示威者的一個文宣陷阱,希望以此錯誤信息誤導不少支持建制派的選民,讓他們誤以為建制派已穩操勝券,因此就不必再去投票。

  幾個月來,示威者的強大文宣力量,在以年輕人為主的各類社交平台上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動員能力。在香港采訪報道的記者大多都有一種感受,示威者、或者說反對派的文宣產品,高效、生動,至少在香港本地,效果遠勝建制派和內地媒體。看到鋪天蓋地的“警察還眼”、“831太子站死人”等假消息的宣傳,很多人就會信以為真,反而認為警方的辟謠是在掩飾真相。

  文章還說,12月5日,我們在文宣頻道內看到一則招聘啟事,標明為“海外文宣組第三期培訓班”,招募崗位包括:中英文新聞編輯、中英文翻譯、Instagram和Telegram管理員、圖片設計、視頻編輯等,並注明其工作主要是將香港的消息翻譯後發到海外。

  從這則招聘啟事就不難看出,出現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包括街頭所謂“連儂牆”等張貼的大量海報文案,從“返送中”、“五大訴求”到“時代革命”、“願榮光歸香港”等等,目標明確、層層遞進,都是有專人來組織的。

  水魔法師、火魔法師、結界師……看到這些名字,不要以為這是網絡遊戲名詞,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勇武”分工:水魔法是腐蝕性液體攻擊,火魔法是汽油彈等易燃品攻擊,結界師則代指各類路障和陷阱。

  在Telegram上,有大量的“水魔法師公會”、“火魔法師公會”、“結界師公會”等頻道,這些頻道中會轉發各類汽油彈制作手冊、硫酸制作攻略、路障及陷阱設置方法,還有人發來《海豹突擊隊:100項致命技能》一書中利用精裝書本和膠帶自制護具的教程。

  文章续说,在一個“實用工程知識分享頻道”,他們還看到了使用鎢絲燈泡、火柴、汽油等物品制作簡易爆炸裝置的教程,這類爆炸裝置往往被放在紙箱內,一旦有人試圖移動紙箱就會觸發。這幾個月來,就連銅鑼灣的街頭都曾出現炸彈,警方不得不出動拆彈部隊,電影一般的情節,就是這樣出現在現實中的香港。

  早在6月初,Telegram和連登上就有教授示威者如何與警方對峙的陣型圖,其中清晰標明勇武、旗手、遠攻、消防員這些角色的職責,以及每個角色的站位圖。示威者根據自身意願,選擇扮演其中不同角色,更加激進的會去做勇武,相對保守的可能就是消防員或是急救員。

  文章表示,因為戰術組的實用性和敏感性,很多這類頻道,加入時都要求你在60秒內回答問題,一旦答錯,就看不到任何群內信息。

  在示威者與警方對峙現場,警方往往會在驅散和清場時進行拘捕。每當警方拘捕黑衣人,總會有數十家媒體蜂擁而上,將攝像機、照相機甚至手機對准被捕者。這其中,就不乏別有心者。一些有經驗的示威者,會在這時對著鏡頭大聲說出自己的姓名,包括身份證號,這樣做的目的,是方便律師能夠順利找到他們。

  在“被捕人士關注組”頻道,有人發布被捕標准流程:爭取讓人知道你的中英文姓名、身份證號碼以及被捕地點。每次示威遊行期間,頻道裏會有專人盯住各類直播視頻,一旦有“手足”被捕,他們就會立即截圖,並盡量將這些信息完整地發在群裏,包括被捕者乘坐的警車車牌號或所在警署,以便義務律師順利找到他們,提供保釋等法律援助。

  文章最後說,觀察五個多月,作者的最大感受是,示威者更在乎的未必是“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結果,更可能是一種自我認同、自我臆想“為民主而戰”的過程。更加可怕的是,因為使用“去中心化”的組織模式,導致即便方向跑偏,也沒有人敢於糾錯、能夠糾錯。很多人未必贊同極端暴力的手段,但沒人敢公開說不,因為一旦有人說不,就會陷入“手足”們的口誅筆伐中,被認為是“背叛”。所以“不割席“成為示威者中流傳最久的口號。

  導致的後果就是,少數極端勇武,綁架了大部分示威者的民意;而這些示威者,又綁架了香港的民意。可憐的年輕人,被失真的所謂事實煽得幾近瘋狂……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