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林及蛤塘村民喜獲供電 中電鋪5公里地底電纜 斷電40年「重見光明」-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梅子林及蛤塘村民喜獲供電 中電鋪5公里地底電纜 斷電40年「重見光明」

2019-06-03
来源:香港商报网
  荒廢多年、人氣低迷的沙頭角邊區梅子林及蛤塘,5月28日迎來大日子。中電在荔枝窩廣場舉行供電典禮,標誌兩村40年來終於「重見光明」,有電力可用。出席村民都喜不自勝,蛤塘村代表指不須再用太陽能,「餸都買多幾日」,梅子林村代表說會重建5間村屋,他們都盼多些村民回來居住,亦期望市民認識村落客家文化。
 
  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副主席、梅子林村代表曾玉安表示,3年前向中電提出通電申請,因為早年移民在外或出市區謀生居住者,不少已退休,希望落葉歸根,另外,近年興起鄉郊旅遊,探索鄉村文化及生態者增多,村落持續荒廢十分可惜,亦浪費資源,為人為己,將之活化是好事, 首要就是重駁電網,恢復供電。他續說有300年歷史的客家圍村荔枝窩近年活化效應不錯,吸引不少市民前來了解其客家文化及周邊生態環境,而梅子林及蛤塘距離荔枝窩只是十多廿分鐘步程,若兩村回復生機,亦是接觸客家文化的另一個選擇。
 
  嘉賓冒黃雨入村捧場
 
梅子林及蛤塘獲供電,出席嘉賓一同 「畀like」 。左三至左七:香港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蛤塘村代表范秤有、中電輸電及供電業務部高級總監張寶中、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沙頭角區鄉委會主席李冠洪。右一為梅子林村代表曾玉安。
 
  5月28日通電典禮當天,主禮嘉賓包括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中電輸電及供電業務部高級總監張寶中、沙頭角區鄉委會主席李冠洪和副主席曾玉安、香港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等。眾人冒着「黃雨」遠道而至捧場,於上午10時30分由沙頭角避風塘乘船到荔枝窩碼頭,約11時30分抵達荔枝窩廣場,隨即開始儀式。
 
黃錦星視察中電為梅子林及蛤塘所進行的供電項目規劃情況。
 
  嘉賓們先到廣場的廟宇上香。他們對兩條客家古村重獲供電都感到欣喜。張寶中表示,中電為這個供電項目全新鋪設合共約5公里的地底電纜,更在村內安裝最新的智能電表,不但讓中電能清楚掌握供電情況,村民亦可了解自己的用電模式,精明管理用電需求及節省能源。李冠洪的說話則帶點寓意,形容兩村是「重見光明」。大家興高采烈地切燒豬分享,其後到梅子林及蛤塘,分別翻新由嘉道理家族於1954年資助梅子林建設的水井(將1954及K.A.A.A.字添上金漆),以及為蛤塘進行植樹,象徵歷史文化薪火相傳。
 
在清幽蛤塘村進行植樹,象徵歷史文化薪火相傳。
 
  蛤塘村代表范秤有對記者說,他今年72歲,盼望多年的電力終可恢復,感到十分開心,「有雪櫃用喇,有凍飲,以後買買多幾日」。他說蛤塘在五十年代曾有15戶約百人居住,十分熱鬧,大家養豬、耕田、開果園。但這些後來都不能為生,加上蛤塘地點偏遠,交通不便,村民逐步搬走,到1976年,蛤塘已再無村民居住。
 
蛤塘供電架早前裝置情況。 
 
  1990年,有蛤塘海外村民回來參加沙頭角慶春約太平清醮,發現祠堂破損,被白蟻蛀蝕,成條村生滿樹致路難行,大家不忍家園如此不堪,夾錢十餘萬清理擋路樹,另亦籌錢修葺祠堂,涉款七八十萬元,於2000年完成。范秤有說,大約10年前,其弟弟在已塌的大屋處砌小屋,一周回去住幾天,所用是太陽能,由於電力不足,設施很少。現在蛤塘只剩8間屋完好,今次申請通電為4間,都是他和兄弟們,他計劃以後每周住幾天,「政府話啲村係零居民,我咁樣係唔想條村滅」。
 
  梅子林村有水電百廢待興
 
梅子林村民回村看看駁通電情況。
 
  梅子林村代表曾玉安指村裏情況跟蛤塘差不多,六十、七十年代曾有16戶約百人居住,到80年全部搬走。10年前斬伐沉香熾烈,村的沉香樹被斬清光,一些村屋也受到破壞。目前有10間屋完整,其中兩間孖屋會由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申請香港大學的基金活化成藝術及諮詢中心,預計年底揭幕,此外,計劃重建5間屋。而今次申請通電的有3間屋。為有基本生活條件,早前已花6個工作天,將荒廢水塘挖通,用1個月時間將水喉駁通往村屋,整項工程涉款10萬元,其中8萬元由善心者捐助,這名人士從前由沙頭角偷渡來港時曾遇困難獲相助,他希望為這地區做一些事。不時返村視察的曾玉安對有電力供應感開心,但百廢待興,仍要各方努力。
 
  梅子林附近水塘挖通工程費用不少,幸有善心人捐助。圖為挖通前(上)後(下)。圖片由曾玉安提供
 
  兩村僅7屋駁電網 每戶付款2.3萬
 
  梅子林及蛤塘兩村今次共有7間屋重駁電網,每戶要出款2.3萬元配電力裝置如電箱、電線、電掣等基本設備。至於中電,輸電及供電業務部高級總監張寶中則說,要全新鋪設合共約5公里的地底電纜,完成鋪設地底電纜後,還要設置低壓供電設備,以及為村內用戶安裝最新的智能電表。整項工程花了約兩年時間完成,過程頗為艱辛。
 
  中電用人力拖電纜入村
 
  中電表示,工程所在地的荔枝窩是著名生態旅遊點,每逢假日都有大批市民到來遊玩,為減少對遊客的影響,安排只在平日進行地底電纜鋪設工程,並在假日前將掘開的地面重新填平。而且工程比較複雜,因兩條村落位置偏遠,主要倚靠海路進出,同時從水路到達荔枝窩碼頭後,需要徒步約30至40分鐘山路才能入村。由於山路不能行車,因此工程人員只能用人力拖電纜入村,最遠走了兩公里山路,一些大型供電設施(例如變壓器),更需要利用直升機運送。這大大增加了鋪設地底電纜的挑戰,亦較其他同類項目需要更長的時間完成。(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责任编辑:李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