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荃灣半世紀 見證紡織業滄桑 南豐紗廠活化年底重開-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屹立荃灣半世紀 見證紡織業滄桑 南豐紗廠活化年底重開

2018-07-16
来源:香港商報

  活化后的建築群大部分結構保留了原有承重柱及水泥牆體。記者馮俊文攝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潘仲男報道:香港紡織業曾於七十年代踏入最輝煌歲月,就業人口一度占本港四成多勞動力,惟隨社會發展,能夠印證這段歷史的廠房迄今幾已悉數拆掉。可幸也有企業后人,希望透過傳承,令屹立在荃灣逾半世紀的南豐紗廠,能夠繼續保存下來,并在4年的活化工程后,於今年底開放。南豐亦希望活化后的紗廠能成為荃灣的新地標。

圖為活化工程中的南豐紗廠。南豐提供圖片

  斥7億活化改建單一建築群

  南豐集團創辦人外孫女、南豐發展董事總經理張添琳2013年加入家業,翌年即宣布保育大計。她表示,活化南豐紗廠的構想,源於對香港未來發展的構想和歷史傳承的重視。香港或許難以發展像以往般興盛的紡織工業,但其帶給香港的啟示及精神,例如重視科學與科技發展、培養國際視野、不斷探索的精神,都能夠達到以舊啟新的目的,更值得繼續發揚至下一代。

  南豐紡織四至六廠於2008年已改作貨倉之用,現時將改建成單一建築群南豐紗廠(The Mills)。

  南豐紗廠原本共有六個廠,一至三廠於早年已經改建,只餘下四至六廠,營運至2008年亦正式停運,并改作貨倉之用。集團於2014年起斥資共7億元活化,并將四至六廠改建成單一建築群南豐紗廠(The Mills),預計在今年12月正式啟用。

  六廠大片混凝土天台,現時亦已活化為公園,日后將開放為公眾空間。

  冀打造成荃灣新地標

  南豐集團月初舉行傳媒預覽,介紹活化的進程與特色。南豐紗廠市場總監梁婉玲表示,南豐是在荃灣起家,活化廠房對集團有相當意義。不但保留了過去,更可從中看到未來,以舊啟新,是在活化過程中始終堅持的一個主題。她又指希望可打造南豐紗廠為荃灣的新地標。

  活化項目保留了大部分原有建築,并重新規劃成三大區域,包括「南豐作坊」、「南豐店堂」及「CHAT六廠」,改建后總面積為26.4萬平方尺。「南豐作坊」集培育基地、投資基金、工作空間於一身。南豐作坊聯席總監陳浩揚說,紡織業在香港曾是優勢行業,在新時代下若可融入科技元素,相信可帶動一個新型的服裝制造行業發展。

  「南豐店堂」撐初創企業

  陳浩揚以進駐的科技企業類型為例指出,「紡織」和「時尚」的概念已被大大拓展,如時尚物流公司、智能紡織家具等,都在「南豐作坊」邀請之列。現時已有9間作坊公司。作坊提供了兩層靈活使用的辦公地帶,設有私人工作室和相關配套設施。

  「南豐店堂」設計為體驗式的零售地標,可租用空間為100至3000多平方尺不等,供新晉和發展成熟的設計師、餐飲店和經驗制造商展示他們的產品。南豐店堂總監曾庭茵指出,活化當然也希望做到自負盈虧,但租金不會收得太貴,因想支持本地初創,店堂在揀選租戶時,也會以荃灣居民、尤其是年輕人為主要目標客源。

  曾庭茵續稱,預計尺租介乎10至30多元,視乎位置,如地舖當然高一點,但仍較鄰近商場低不少,而且租約期及收費方式可再商量,予更多彈性給租戶特別是小公司。她又估計,平日也是區內市民前來為主,相信要待周末才會有較多區外客,未來也會舉辦活動,以吸引更多人前來,而按初步計劃,日后會安排穿梭巴士每25分鐘往返The Mills及荃灣西站。

  為保持區內空氣流動,「CHAT六廠」(左)與南豐作坊加建兩條天橋連接。上下圖分別是活化前后情况

  「CHAT六廠」策多彩藝術交流

  「CHAT六廠」則為一個藝術創意交流空間,由六廠基金會(六廠)負責營運,預計於2019年春季正式開幕,策劃豐富多彩的展覽與共學計劃。六廠改造活用廠房長跨度結構及特高樓底的特徵,活化后文藝氣息濃厚,已連續3年在荃灣展開社區共學計劃「圍裙計劃」(本刊上期曾作出報道),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合作,與本地的店舖檔主共同創作多功能圍裙,并策劃一系列展覽探索紡織藝術和生活。

  六廠基金會社區及共學策展人盧樂謙表示,希望不是只有專業人士才可以參加藝術,而正式開幕前,將於今夏舉辦前奏活動「盛夏手作:來建紡織村」,包括工作坊、藝術家講堂、電影放映、分享會及互動體驗活動。

  保留舊事物 一窺紗廠舊觀

  曾經面朝青山公路熙來攘往數十載的五廠鐵閘,現時安置在南豐作坊的接待處。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潘仲男報道:南豐紗廠經過4年的活化工程,仍保留了不少事物,如在青山公路上可看到的暗紅色「南豐紡織有限公司」招牌,梯間斑駁的綠色油漆牆面,以及在展覽室的紡織機,讓人可稍為窺探昔日紗廠的面貌。

  舊廠內使用多年的實心木門,木材已被轉變成各類傢俬用具。

  保留承重柱及水泥牆體

  南豐紗廠市場總監梁婉玲講述,紗廠活化后所有窗戶雖然已經更換,但為了減少對建築物外觀的影響,因此使用了跟以往同樣物料及工藝所制造的鐵窗,融入南豐紗廠新的建築設計當中,而舊有回收的窗框,部分重新裝置於入口標示板燈飾上,向大家展現舊工廈的一點一滴。

  曾經面朝青山公路熙來攘往數十載的五廠鐵閘,好比街上的路標,勾起不少區內工人日夜奮斗的回憶,亦標誌舊工業雙手造物的好匠精神,鐵閘現時安置在南豐作坊的接待處。

  建築群大部分結構也保留了原有承重柱及水泥牆體,不過五廠的舊有外牆則被拆卸了不少,并換上了玻璃幕牆,此舉主要功能是為室內引入更多天然光。而相鄰的六廠大片混凝土天台,現時亦已活化為公園,日后將開放為公眾空間。

  鑿字模板是香港其中一種傳統手工藝,南豐紗廠內一些舊有標示都是使用噴漆模板噴出來。

  公司標誌特別倒模重制

  梁婉玲說,外牆原有「南豐紗廠有限公司」標誌,是最能識別過去紗廠角色的特徵,但在活化前已嚴重褪色及有剝落情况,所以要特別倒模制作,經過仔細測量,現時以過去一模一樣的式樣呈現出來。

  紗廠內多處也可看到「太平桶」。南豐設計部總經理徐莊德指,火災可說是紗廠安全及正常運作的最大威脅,在未有自動滅火系統的時代,需放置許多內藏沙或水的「太平桶」來及時撲滅火種。現在它們都被賦予新用途,成為指示牌的一部分,讓這些有歷史印記的舊物以全新方式延續它們的使命。

  徐莊德又提到,舊廠內使用多年的實心木門仍然保持堅固,雖然未能完全滿足新建築物的需要而續用,但狀况良好的木材可升級再造,轉變成各類傢俬用具,除了滿足功能上的需要更可減少建築廢料,平衡新舊與環保的考慮。

  紗廠內多處也可看到「太平桶」,現在它們都被賦予新用途,成為指示牌的一部分。

  重現鑿字模板字樣

  鑿字模板是香港其中一種傳統手工藝,南豐紗廠內一些舊有標示如不准吸烟等字樣,都是使用同一方法制造的噴漆模板噴出來。南豐特意邀請鑿字師傅,為活化后的紗廠制作主要路標指示字樣,重新演繹并承傳此種漸漸消失的手藝。

  另外,在一個尚未準備好的展覽廳內,有一些紡織機及器材。徐莊德解釋,是由於紡織機尺寸巨大,在廠房門窗完成修繕前便需放進來,否則要做展覽時也搬不進來,他又說日后會有紡織業的常設展覽,此后更多與紡織藝術、設計相關的歷史物品也會被搜集展示。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