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任校長緬懷友恭堂-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最後一任校長緬懷友恭堂

2017-03-23
来源:香港商报

  情繫大半輩子 回想昔日書聲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潘仲男報道:廈村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是以「兄友弟恭」而命名。後方的學校早期設立時為私塾,主要服務廈村孩童。友恭學校最後一任校長鄧永成現時已逾八旬,他生於廈村鄉羅屋村,與友恭學校情繫大半輩子,坐於校園內讓他想起不少往事,並把學校的昔日種種。

  ●怕得罪日人把書本燒掉

  鄧永成於1944年時入讀小一。他憶述那時日本人打到來,在戰亂期間很多人也沒有東西吃,而且因怕得罪日本人,不少人也把家中的書燒掉,避免招致殺身之禍。他又提到,那些年生活雖然艱苦,但人情味卻很濃厚,讓人暖在心內。

  那段時間老師的人工是5毫子日本軍票,鄧永成認為當時為人師表也很寒苦。他說,戰時老師在空地種的菜被人搶走,經常需要餓肚教書,到和平來臨後,在戰時收到的軍票又成了廢紙。老師偶爾也會藉家訪之名,順道在學生家中「黐餐」。他又稱,全校有數十名學生,老師則只有數人,需要一人身兼教授不同範疇的知識。學生也不如現在每人一張書桌,只是大家圍在一張大書桌上課。

  ●全盛時期學生多達700人

  1950年代香港教育普及,加上戰後嬰兒潮,政府推出資助措施,友恭亦被納入為公立小學,開始慢慢步入學校的全盛期。鄧永成於1958年回到學校執教鞭,他指最多學生時有逾700人,宗祠的禮賓樓也需劃作課室之用。1964年友恭需遷校兼擴至新生村,1974年在錫降村設立分校。鄧曾因生活關係一度離開友恭學校而遷出市區,但始終心繫友恭,至1982年在同鄉的建議下,又再回到友恭並擔任校長一職。

  鄧表示,那時已想到友恭會走到停辦的一步。隨城市發展,不少人已遷往市區,而周遭設立大量貨櫃場,也令前來學校的交通變得非常不便。鄧認為這是環境使然問題,隨學生人口持續減少,友恭學校在1996年正式停辦,完成了其歷史任務。

[责任编辑:许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