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崇真中學生 成功孵化馬蹄蟹-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西貢崇真中學生 成功孵化馬蹄蟹

2017-02-09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90年代賣座率甚高的科幻大片《侏羅紀公園》,令現代人感受到地球早期的恐龍時代,其實在現代社會,仍然有一種較恐龍時代更早、經歷4億多年的「活化石」馬蹄蟹。本港西貢停泊的海鮮漁船上仍見牠的真身,稀有物種除了是盤中之物,牠對進化史及生物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美國生理學家Hartline因研究馬蹄蟹複眼的側抑制現象(運用電影成影清晰度)而榮獲1967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現時,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為師生於去年4月成功卵化小馬蹄蟹而申請健力士世界紀錄。

  推自然科學提高學習興趣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校長柯財權表示,7年前他由天主教區聘任做該校校長時,正值教育改革,他和資深老師發現,學生在學習面臨很大的挑戰,教師在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與趣和有成果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成效不彰。故4年前校方試行能讓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參與有意義的教育試行方案,包括自然科學。2015年,校方董事會撥款7萬元,用於改建有逾50年歷史的舊教室,將其改建成為科學中心。該中心建有一個馬蹄蟹及潮澗帶生物展示角,同時還有展出中華白海豚頭骨、海龜和獵豹等瀕危物種標本展示角,以及觀星室等自然科學教學室。

  課室闢馬蹄蟹繁殖場

  柯財權指出,中心旨在透過學校不同資源,結合西貢享有的大自然界,推動學生學習自然科學。其中一項自然科學教學,是由香港城市大學與香港海洋公園學院及該園保育基金合作實施的「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去年3月學生又參與一項「馬蹄蟹繁殖及保育計劃」,從該中心資助資金抽出1萬元,在闢出的課室中搭建面積約65平方呎的水缸,師生於水缸底部鋪海沙,泵水製造河涌口水流,皆為馬蹄蟹營造繁殖的溫床,監察、記錄海水環境的鹽度、酸鹼度數據,同年4月5日,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成功卵化出小馬蹄蟹。

  學生開心參與保母繁殖

  現時,就讀中六的學生李子豪就是參與兩項計劃的「資深」飼養員,他表示,已是第4個年頭飼養馬蹄蟹,很開心在學校有機會參與保母、繁殖及保育的兩項計劃。當看到馬蹄蟹配對,然後,又看到牠們繁衍下一代,生產無數隻小馬蹄蟹,其整個過程都是很奇妙的。就讀中二的黃凱澄表示,2年前在此飼養牠們,暫時負責水缸清潔,每周的一至五,午飯後用1小時清潔水缸中的馬蹄蟹吃完食物所產生的一些糞便,通過清潔牠們的糞便,感受到應該保護海洋,不要丟垃圾於海中。

  「活化石」繁殖成功率低

  生物科主任周志偉表示,成年的馬蹄蟹,其卵子孵出幼年馬蹄蟹的機會只有萬分之一。即使是城大的人工繁殖成功率亦只有約一至二成。故進行繁殖計劃時,他與學生一起摸索。被稱之為「海底鴛鴦」馬蹄蟹,在4至9月進入繁殖季節,雄性及雌性會配對,緊扣對方交配及產卵,他稱,根據文獻一旦配對成功便絕少分離,但師生在護理發現馬蹄蟹配對也有失敗或中途「分手」。科學家對馬蹄蟹觀察和研究更加深入,美國生理學家Hartline因研究馬蹄蟹複眼的側抑制現象(運用電影成影清晰度)而榮獲1967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

  馬蹄蟹對進化史及生物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遺憾的是近年來,這種「活化石」棲息地泥灘是馬蹄蟹產卵和幼蟹溫床,卻因海岸發展和污染而消失,人類過度捕捉作食用、海螺漁餌,而醫療用其「藍血」提取製成「鱟試劑」則是喜憂參半。最重要的是馬蹄蟹比恐龍還要早2.3億年(奧陶紀時期)於地球上存在。香港城市大學於2009年調查不樂觀,香港某些沿海泥灘的馬蹄蟹數量大幅下降,因此,保育勢在必行,而屬全港首次有中學以人工環境繁殖出小馬蹄蟹保育行動,正在申請健力士世界紀錄。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