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傳統習俗 西貢坑口開年麒麟共舞-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客家傳統習俗 西貢坑口開年麒麟共舞

2017-02-09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葉子睿報道:每逢到了農曆新年,新界的鄉村到處都可以看到舞麒麟、舞獅子、舞龍等傳統中國開年習俗。在今年的大年初九,將軍澳舉辦了近年來的大型舞麒麟開年活動,活動有9支來自不同的坑口客家村落和派別的舞麒麟團隊參與。「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傳統文化早在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舉辦開年活動,可讓市民增加認識此獨特文化,更藉此吸引更多市民對舞麒麟的了解及學習的興趣。

  葉少基師傅冀傳承文化

  自14歲學習舞麒麟的田下灣村麒麟隊師傅葉少基,至今已習「舞」超過40多年,他指到長大後才了解到客家舞麒麟的文化非常難得,因為這種文化越來越少人學習,自己亦感到非常不捨,所以不斷宣揚,令更多年輕人認識。他指出,客家舞麒麟文化有凝聚力,每逢新年、或有喜慶事情,村內的麒麟隊都會以舞麒麟助興;於婚嫁時,麒麟更會接新娘,帶動整條村的村民更加互相認識。他更指出,坑口多條客家村能夠凝聚起來,亦全靠舞麒麟文化,村民以舞麒麟打交道,而非相約到酒吧暢飲。

  葉少基師傅指以往學習舞麒麟的風氣比較好,而他小時候很少有機會出村外到市區或港島等地,若學習舞麒麟時表現出色,可以被師傅挑選出來,到其他村落參與舞麒麟表演,除了能夠為村增光外,亦令其他人認識客家舞麒麟文化。他感嘆這個世代的小朋友太多不同活動,例如電子遊戲、智能手機等,學習舞麒麟的小朋友比從前少,又指現在只能夠不斷推廣舞麒麟文化,希望培養小朋友的興趣。他指出,現今的小朋友學習舞麒麟,本身興趣最為重要,只需要問他們有沒有「興趣」及怕不怕「嘈吵」,就知道小朋友是否舞麒麟的材料。

  盼政府支持供練習場地

  將軍澳近幾十年不斷發展,居民越來越多,葉師傅都希望有更多將軍澳居民認識坑口的舞麒麟文化。葉師傅指練習舞麒麟缺乏場地。他表示,從前村民練習舞麒麟都是在村內進行,但現在村落旁都興建了住宅大廈,練習舞麒麟都有機會被投訴噪音過大,所以他希望有政府支持並提供場地予練習。

  馬游塘村國術麒麟會師傅李有昌習「舞」逾40年,成立了國術麒麟會年多,目前教授10多個小朋友、成人學習客家舞麒麟文化。李師傅指教授舞麒麟是不希望文化失傳,令這種文化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而李師傅教授小朋友全不收費,希望有更多小朋友學習。李師傅表示,小朋友學習舞麒麟後都比以往聽話,身體都比以往強壯,並能培養團隊精神,所以他認為學習舞麒麟對小朋友身心發展都有益處。

  隨時代變遷,李師傅指現在教授小朋友與以往不同,現在教授方式都不會比以往嚴厲,而且每星期只有兩小時教授,因此不會重於功夫方面,如「紮馬」等。李師傅指,功夫、體能等方面小朋友能在家中鍛煉,上課時會主要教授舞麒麟的「麒麟套」,讓他們能夠把握更多時間學習舞麒麟。

  認為學習採青最是困難

  7歲的李子維及6歲的阮庭熹,在馬游塘村國術麒麟會學習舞麒麟,他們都表示舞麒麟非常「好玩」,比玩電子遊戲更開心。二人均表示,年幼時在村內祠堂看到麒麟,對麒麟產生興趣,繼而學習舞麒麟,而「採青」是他們認為最困難的學習部分。

  中大專業進修學院副講師葉德平指自己是本土歷史文化愛好者,對客家麒麟文化十分有興趣,並指出坑口客家舞麒麟文化背後有段歷史故事。德平指在清朝康熙年間,麒麟隨客家人南移香港,亦見證了一段成氏與張氏超過3個世紀的麒麟兄弟情。

  葉德平指,客家人成檳元在康熙年間遷徙到香港,遇上強盜時不幸命喪,他的遺孀鄒氏向大水坑村張首興求助,張氏為故友照顧遺孀,鄒氏其後更以身相許,帶同幼子國珍嫁入張家。張氏為免好友家族香火斷絕,於是在國珍長大成人後,讓他恢復原來的姓氏,並且義助他到西貢孟公屋成家立室。成國珍為感謝繼父,每年農曆初二都偕妻兒家小一同前往大水坑村拜年、祭祖,而這習俗自康熙年間,一直維持至今,故事今日紀錄在《成張兩族一家親碑記》。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