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河岸邊境區 細看今昔鄉土情 古洞單車導賞 冀把美景留住-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走遍河岸邊境區 細看今昔鄉土情 古洞單車導賞 冀把美景留住

2016-09-08
来源:香港商报

  在古洞出生、成長的青年Steven Chan,很愛這片土地,但它的「家鄉」已納入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內,未來將因發展而變得面目全非。為了留住它的影像,吸引更多人關心它,從去年4月起,他以一雙腳、一把口,搞起古洞單車導賞團,希望參加過的人會永遠記起古洞的美麗,也將它的美好告訴更多人!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透過平和方式抗爭

  東北發展計劃有不少抗爭者,Steven的抗爭方式與別不同,準確點說那不是抗爭,抗爭畢竟帶點激烈,對抗意味濃,他的方法是透過平和的踩單車活動,與人細說東北古洞居民為何要留低,為何要不遷不拆。

  未說Steven的「抗爭」前,要先說他要力保的這處地方:古洞。一如不少非原居民村落,古洞在二戰時人口少,只有數百人,大多是原居民。戰後初期,內地動蕩,不少人來香港避難,一些就去了古洞落腳,他們大多來自增城、惠潮、東莞等地。部分外來者向古洞的原居民租地務農維生,農業在當地十分興盛,曾設蔬菜站,不過後來農業衰落,古洞漸變為小型工業發展之地,開設不少工廠,如醬油、皮革、木廠等,為居民帶來不少就業機會。古洞在高峰期曾有近萬人居住,還出現過墟市,但上世紀80年代因要收地興建環迴公路,古洞村硬生生被一分為二,成為古洞南及古洞北,人口減少至剩幾千人,古洞北便是被納入東北發展範圍內。

  ●恐怕未來家園難保

  Steven一家就是這段歷史的縮影。他的阿公是潮州人,亦是在戰後的五六十年代來到古洞落地生根,養豬,做五金生意,村裏的村公所,阿公和其他村民都有出錢夾份起。來到Steven這一代,已是第4代,他們住在古洞北的親戚好多,分布在煙寮區、東方區及波樓路,為數有40多人,全部都受東北發展計劃影響,未來家園難保。

  他說自己不是那些走在前線、鎂光燈下的請願者,他甚至連個人照片也請求記者不要拍,但他的心聲和那些抗爭者並無異,「村裏的人做了很多抗爭,認識古洞的人也多了,但最後結果怎樣,無得控制,我不知要幾時走,公屋我們陳家不想要,只想留住這間400呎的屋,我們住在這裏很久了!」

  ●至今舉辦了數十團

  今年30歲的Steven,兩年前結婚後才搬離老家往粉嶺居住,對生活了28年的地方,他這樣形容:「由細到大,鄰里關係好,空氣好,住得舒服,這麼靚的地方,東北計劃推行後,恐會面目全非!」他於是自發起來,將自己從小在古洞及周邊踩單車的路線放上網誌介紹,估不到迴響很大,去年4月單車導賞團誕生,至今已舉辦了三四十團,他希望透過活動,令多些人關心古洞,進而關心東北發展計劃。

  記者隨團出發飽覽風光

  記者在一個炎熱的下午,與約10名來自全港的市民,參加單車導賞團,Steven的父母也有出動,媽媽任車隊後衛,爸爸則預備私家車,在一段陡峭山路載參加者上山。出發及結束點都在古洞煙寮區的路口,路線經過的地方有雙魚河、塱原、河上鄉、信義新村、麥景陶碉堡、料壆村、得月樓及梧桐河東江水輸水管道。這些地方有一部分不在發展區內,然而未來會否進一步有變,難以預料,因為它們都鄰近邊境,當對面高樓疊起,這邊還會如此安寧嗎?

  ●雙魚河梧桐河入眼簾

  從地貌看,單車經過的路段可分為河岸區及邊境區。河就是雙魚河,是梧桐河的支流,好一部分河段流經古洞及河上鄉。計劃中新市鎮就在雙魚河畔,要在河畔地帶起樓似乎是一種發展模式,但先決條件是它須治理好。Steven說,十多廿年前每逢打大風落暴雨,雙魚河就會氾濫,水淹附近鄉郊地方,90年代末開始治理,將河段擴闊及在河邊做通道,水浸問題得到解決。而通道現在就成為踩單車、跑步人士的好去處。

  在通道旁,有一座建築物,寫明是落馬洲支線的緊急通道入口。Steven指這是十多年前起該支線時,已預留地底位置興建古洞站,這類緊急通道入口建築物在古洞有4至5座。他說當年村民聽到有古洞站,覺開心,因為方便他們出入,但多年過去仍不見它開放,到如今當然恍然大悟,古洞站是給未來用家的,不是給村民。

  ●塱原濕地當年逃一劫

  在古洞雙魚河畔還有塱原,塱原是二三十公頃的濕地,被河上鄉、燕崗村及石上河包圍。在落馬洲支線塱原段如何興建時,鐵路由原來的高架橋變為從地底隧道穿過,令塱原逃過一劫,濕地的生境及地貌得以保存。Steven向單車團員說,塱原有濕田、乾田,種植多樣蔬菜,如唐生菜、菜心、西洋菜、通菜、茄子、秋葵等,亦有種一年兩造的稻米,也有全港罕有的紅蟲塘,雀仔好多,不少是瀕危品種。這一片景致亦在發展範圍內,但規劃為生態保護區,Steven好憂心地指出,周邊都是高樓,塱原真能不受影響?其實能不受影響的是原居民村河上鄉,村落聚居侯族,為新界五大族之一,歷史悠久,鄉內的居石侯公祠建於明末,已列為法定古蹟。

  ●山嶺豎立麥景陶碉堡

  單車經過的邊境區,部分路段有茂密的草地、樹林及大片魚塘,而在這遍自然景色的對面,就是高樓密布的深圳,反映兩地在過去數十年來發展有頗大落差。事實上,2013年6月第二階段落馬洲邊境禁區才解封,冰封多年的地方未有發展,才令區內的信義新村、料壆村及得月樓得以保持原始村落面貌。為何這些地方要成為禁區,一座位處山嶺上的碉堡式警崗說明一切。

  過了信義新村不久,Steven父親在馬草壟附近山坡駕車送團員上小山嶺。山嶺上豎立了碉堡式警崗,這就是麥景陶碉堡。麥景陶碉堡是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於1949年至1953年間興建的警崗,共有7座,分別位於香港邊境禁區內多座山嶺上,其中一座就在馬草壟。這碉堡團員不得其門而入,當年亦門禁森嚴,因為在殖民地時期,它是用來監視中國人民解放軍及深圳河對岸的形勢。

  ●山丘上靜看魚塘日落

  在馬草壟警崗背後的小山丘,景象開闊,可遠眺深圳,而下方就是擁有大片魚塘的蠔殼圍,Steven說蠔殼圍鄰近深圳河,與深圳中部只有一線之隔,暫未有發展,而在山丘看魚塘日落,十分美麗呢!

  在團員中,Kay與Hazal是兩姐妹,都是城市人,騎了4、5小時單車後,已有點疲憊,但都大讚行程豐富,更驚訝風景是如斯美麗,她們說知道有東北發展計劃,但就不太清楚當中古洞的情況,認為發展若能不影響這些漂亮地方最好,「可以避免的就避免吧」!
 

[责任编辑: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