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看湖南|黃桃季,走進湖南新晉國家5A景區炎帝陵

2020-07-30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七月,炎陵黃桃成熟,以「黃桃季」為契機,炎帝陵迎來了一個旅遊小高潮。同時隨着跨省游的重啟,炎帝陵景區也推出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不少省內外遊客前來觀賞體驗 。
 
  炎帝陵位於株洲市炎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寢陵之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華歸國華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年1月份炎帝陵被認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湖南省第9家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古往今來,炎、黃二帝,被共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普天下華夏兒女莫不以「炎黃子孫」自稱。
 
  炎帝神農氏是我國上古時期農耕部落的傑出首領,生活在距今大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開創者和奠基者。炎帝神農文化,與黃帝軒轅文化融合交匯形成的炎黃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最重要源頭。
 
  史載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的炎帝陵。晉代皇甫謐所著的《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
 
  檢票進入景區,迎面就是中軸線最南端的華夏廣場。導遊介紹,景區以古代帝王九五之尊的禮制而建,坐北朝南,中軸線為祭祀大道,沿中軸線,由南到北,分別為華夏廣場、鷹鹿廣場、朝覲廣場、祭祀廣場和神農大殿。
 
  在大道兩邊有兩座雕像,一隻鷹一隻鹿。相傳炎帝的母親女登太陽落在懷裏。過了一年零八個月,女登生下一個紅球,中間坐着一個胖乎乎的男孩,認為是太陽神降生,即炎帝。每當女登離開孩子時,岩鷹就會飛過來為孩子遮蔭扇涼,山鹿也跑過來為孩子餵奶。人們認為鷹和鹿也是炎帝的母親。炎帝去世後,為了紀念炎帝的三位母親,人們雕刻石鷹、石鹿,安放在炎帝墓冢左右,和炎帝同等祭祀,宋乾德五年修建炎帝廟時,將石鷹、石鹿移放在主殿前方的左右兩側,至今未動。
 
  踏過祭祀廣場,進入神農大殿,牆上的8幅巨型壁畫刻畫了炎帝的八大功績。據史籍記載,炎帝神農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藥;作陶為器,冶制斤斧;日中為市,首倡交易;削桐為琴,練絲為弦;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績麻為布,織衣作裳;相土而居,台榭為房。這是華夏族先民戰勝洪荒,告別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開始跨入人類初始文明歷史傳說的寫照,被後世譽為中華文明史上第一次「技術革命」。
 
  從神農大殿後門出來,穿過長廊,進入到祭祀區,從午門的側門進入到炎帝的陵墓區。前中國領導人江澤民題詞的漢白玉碑首先映入眼帘。陵殿為供奉炎帝神農始祖神明之所,俗稱「炎帝神農祖廟」。該殿始建於宋乾德五年(967年),重檐歇山式結構,面闊五間,殿高19.6米,寬21.2米,進深17米。殿內正中神龕供奉炎帝神農氏金身「肖像」。殿內遊人如織,香火瀰漫。
 
  依山而臥的巨大墓冢上長滿茵茵的芳草,下面沉睡的是華夏民族始祖。肅立墓前,我思緒萬千,盛世思源,矢志圖強;只求弘祖聖德,華夏永昌!
 
  陵墓兩側的御碑數十塊,史載炎帝陵祭祀始於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祭祀分為官方和民間祭祀。官祭有大祭和時祭,大祭即朝廷御祭,是由皇帝欽遣官員代表自己到炎帝陵致祭,宋、明、清三代,有記載的御祭達百次之多,並立御碑。
 
  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各級黨委、政府分別舉行了40多次炎帝陵公祭典禮活動。同時還主辦了世界華僑華人炎帝陵祭祖大典、海內外佛教界祈福祭祖大典、海內外道教界祈福祭祖大典、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祭系列活動。在1997年香港、1999年澳門回歸時立碑告慰先祖,並設立台灣回歸、祖國統一時間碑。5000多年的香火傳延,「炎帝陵祭典」業已成為中華文明薪火相傳、華夏兒女血脈相連、全球同胞心靈相通的民族文化盛典。
 
  記者獲悉,目前炎帝陵景區周末接待遊客三千餘人,嚴格實行限流要求 。(劉春林 何雯)
[责任编辑:趙書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