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

2014-12-31
来源:

         凤凰古城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鳳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因背依的青山酷似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而得名,是一個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地。
 
  古城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城內,古代用紫紅沙石砌成的城樓,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細腳伶仃,明清古院古老樸實風采依然,油綠的沱江靜靜地流淌;城外有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城下藝術宮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黃絲橋古城、舉世矚目的南方長城等風景區。這里不僅風景優美,有著少數民族的濃郁風情,而且人杰地靈、賢達輩出。它與云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的美譽。2001年,鳳凰古城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國家4A級景區,國家物質文化遺產。
 
  邂逅數個人,偶遇一座城,鳳凰人歡迎您!
 
  文學巨匠沈從文先生對鳳凰有這樣一段描述:“若從一百年前某種較舊一點的地圖上尋找,當可有黔北、川東(今為渝東南)、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一個名為“鎮竿”的小點,那里同別的小點一樣,事實上應當有一個城市,在那城市里,安頓下三五千人口”這就是鳳凰古城。
 
  景觀景點
 
  人文景點有沈從文故居及墓地、熊希齡故居、北門城樓、東門城樓、連接兩城樓的城墻、虹橋、萬名塔、文昌閣等。古城現有文物古建筑68處,古遺址116處,明清時代特色民居120多棟,各種廟祠館閣30多座,是中國西南現存文物建筑最多的縣份。城內還有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200多條。2001年12月,鳳凰古城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擁有土家織錦、苗家繡品等具有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傳統工藝。
 
  北門古城樓
 
  北門古城樓始建于明朝。鳳凰北面,俗稱北門城樓。  
 
  本名“壁輝”。北門古城樓始建于明朝。鳳凰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于此,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以樓。清朝先后在這里設鳳凰廳、鎮竿鎮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磚城改建為石城,北門定名為“壁輝門”,一直保存至今。北門古城樓采用本地紅砂條石筑砌,做工考究,精鉆細琢。城門呈一半月拱,有兩扇鐵皮包裹。圓頭大鐵釘密鉚其上的大門。城樓用青磚砌筑,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木結構,石座卷頂。城樓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能控制防御城門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范圍。
 
  陳斗南宅院
 
  建于清光緒28年(1902年),位于古城內吳家弄一號,在東門城樓和楊家祠堂之間,占地面積366.6平方米,由前進、天井、中堂及后進組成,為四水歸堂回廊式院落,四周防火墻高深嚴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宅院是民國時期的將軍府,陳宅出了兩位國民革命軍少將,陳斗南將軍(1886~1931),1924年~1925年間與賀龍為湘西巡防軍同僚,關系密切。1926年參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年間賀龍領導工農革命軍時在鄂南、湘北鬧革命受挫來湘西,陳渠珍委派陳斗南支援賀龍領導的工農革命。
 
  陳氏祖宗泥塑像是泥人張傳人張秋潭大師的封世之作,被專家、教授贊譽為國家級乃至世界極的泥塑藝術精品。陳斗南宅院是《烏龍山剿匪記》、《湘西喋血記》、《父親的戰爭》、《戰士》、《拯救女兵司徒慧》、《未代苗王》、《我心飛翔》、《湘西往事》等十多部著名影視劇內景拍攝地。
 
  沱江吊腳樓
 
  沱江河是鳳凰的母親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有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巖附近。
 
  文昌閣小學,鳳凰古城文昌閣小學建于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位于湘黔邊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城南,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北麓,鳳凰籍青年田興奎東渡日本,留學弘文師范學堂,結識了黃興、秋瑾等人,參加了同盟會。1905年學成歸國,懷抱“振興華廈, 重在樹人”的思想,在家鄉鳳凰南華山下創辦了“蒙養學堂”(文昌閣小學前身),成為第一任校長。
 
  石板老街
 
  寬不足5米的青石板街,自道門口往西,經十字街、東正街、西正街、回龍閣、營哨沖、陡山喇、接官亭、沈從文墓地直至天下第一泉,全長3000多米。是鳳凰最繁華的商業街。
 
  萬名塔
 
  位于東嶺山麓的沱江之濱,東靠雕梁畫棟的遐昌閣,西望氣勢若虹的風雨橋。現塔高21米,為大級六角磚塔,塔面飾以彩繪、雕塑;六通皆有豐月拱門窗。[9]
 
  奇峰山
 
  原奇峰寺所在地,寺廟已不存在,在此山上可觀看沱江、吊腳樓、虹橋、奪翠樓、萬名塔等景。
 
  許愿亭
 
  位于鳳凰古城龍脈龍頭位置,在鳳凰風景區“虹橋”旁沿江的石板路、東關門樓閣上的一個亭子,因人杰地靈,山清水秀,當地人很久以前在此許愿祈福,號稱“聚山水靈韻 鎖前世今生”而著稱——許愿亭。[10]
 
  烏龍山風景區
 
  烏龍山景區距鳳凰古城28公里,
 
  萬名塔夜景
 
  《烏龍山剿匪記》故事發源地。位于湘黔邊界算深山峽谷之中。這里由于人跡罕至,至今尚較完好地 保存著原始生態之風貌。景區主要由乾山仙柱、坤山玉女洞、夫妻觀景巖、五子峰、烏龍洞、練功臺等諸多風光的奇異的怪石、懸崖、石柱、奇峰組成。還有蜿蜒秀麗的烏巢河峽谷、龍馬瀑布、梯子坎瀑布和烏龍洞清泉。
 
  春天:景區內到處可見綠葉新生,到處可聞鳥語花香;
 
  夏天:景區內曲徑幽涼,可以在巖穴洞府中避暑,在郁郁蔥蔥的高丘林蔭下休息沐風;
 
  秋天:景區內白云悠悠,可以在山間小道上采摘紅葉野果,尋覓詩意;
 
  冬天:景區內莽莽蒼蒼,可以遠眺山石險峰,如遇雪霽天氣,滿天飛雪的爛漫景色。
 
  其中景區內有一個叫"百嘯洞"的地方是四十七軍部隊與土匪打過仗的地方,前段時間在洞里探險的人員還發現了死人的頭骨和廢棄的子彈殼、子彈夾等。
 
  沱江泛舟
 
  沱江河是古城鳳凰的母親河,她依著城墻緩緩流淌,世世代代哺育著古城兒女。坐上烏蓬船,聽著艄公的號子,看著兩岸已有百年歷史的土家吊腳樓,別有一番韻味。順水而下,穿過虹橋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便展現于眼前:萬壽宮、萬名塔、奪翠樓……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悠然而生。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墻,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墻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
 
  沱江河水清澈,城墻邊的河道很淺,水流悠游緩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搖的水草,可以撐一支長篙漫溯。沿沱江邊而建的吊腳樓群在東門虹橋和北門跳巖附近,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來的風景。
 
  沈從文故居
 
  1902年12月28日,湘西鎮竿(鳳凰古城舊稱鎮竿)中營街沈家的這座四合院里誕生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日后綽號“沈蛇崽”、讀書天天逃學、小學未能畢業、十幾歲在軍隊里浪蕩,煮得一砵好狗肉,寫得一手好書法,追得一個好老婆,做得篇篇好文章,做人極其天真溫和,晚逝幾個月就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沈從文先生。
 
  中營街老宅本是從文大師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貴州提督)于同治五年(1866年)興建的。房子為穿斗式木結構,前后兩進,火磚封砌,小巧玲瓏,古色古香,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游沈宅,追尋大師足跡,感受大師靈氣,鳳凰文化的密碼,很大一部分就浸潤和潛隱在這個看似極其平常的古宅之中。
 
  熊希齡故居
 
  人稱“熊鳳凰”的民國總理熊希齡倡維新、辦報紙、興學堂、辦慈幼院、救死扶傷,是對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風云人物。毛澤東曾評價熊希齡:“一個人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熊希齡是做過許多好事的。”周恩來也說:“熊希齡是袁世凱時代第一流人才,是內閣總理。熊希齡的事,我看后就記得很清楚。”張恨水先生的大作《金粉世家》寫得就是總理公子與民女的愛情糾葛,故事的原型來源就來自于熊希齡家族。
 
  此子是個神童,幼時勤奮好學,五歲時讀《三字經》,只三四天即能背誦,年僅14歲便中了秀才,20歲,湖南學政按試沅州,熊希齡名列第一,被選調到長沙的湘水校經書院深造。相傳熊希齡在沅水校經堂讀書時,有一年的花朝之日,新科舉人、秀才聚集在一起觀賞奇花異草,吟詩作畫。有的畫了牡丹,以喻富貴;有的畫了荷花,以喻高潔;有的畫了蘭花,以喻雅致。熊希齡卻畫了一株棉花。大家暗想這等沒出息的畫怎登大雅之堂?這時,熊希齡揮毫題寫:此君一出天下暖。七字一出,妙語驚人。21歲,熊希齡參加本省鄉試高中,閱卷官對他的評語為“邊楚蠻荒,前無古人,才華之高,乃三湘有為之士”,此時弱冠年華的熊希齡,才名一時譽滿三湘。22歲會試得中,24歲殿試高中二甲進士,并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這在只出軍人的邊緣蠻荒之地湘西實屬罕見。
 
  英雄莫問出處,誰曾想到,鳳凰古城文星街的這座普通平房,竟出了這樣一個人物,游鳳凰沒有理由不去看看熊宅。
 
  朝陽宮
 
  朝陽宮,也稱陳家祠堂,是鳳凰古城中至今保持最完整的一座近代仿古建筑的宗祠杰作。祠堂內古戲臺兩側有副非常著名的對聯:“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愚有神仙”。
 
  朝陽宮位于古城北西側,建于民國四年,由鄉紳也是被譽為“湘西王”的陳渠珍之兄陳開炳、陳開藩發動族人捐資所建,1923年,時任湘西巡防各軍統領的陳渠珍將其擴建完善,至此大門、正殿、戲臺、左右包廂、廚房、廁所等14間房屋渾然一體,構成了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成為陳氏族人聚會看戲或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整個建筑重檐青瓦,飛檐翹角,檐下斗拱三層,正脊兩端有鴟吻,正中有彩色葫蘆寶頂,布局對稱合理,堪稱建筑精品。朝陽宮的大門為紫紅色磚墻門樓,高8米。大門兩旁鐫有對聯一副:“瑞鳥起蓬蒿翼搏云天高萬里;嘉賓蒞邊隅眼看樓臺總多情”。左右對稱地堆塑山水花鳥浮雕12幅,門樓飛檐翹角,別具特色。面對大廳,是風情濃郁的古戲臺,古戲臺平時多演出古典戲曲,陽戲、儺堂戲、辰河高腔等,鑼鼓絲竹與胡琴燈影中,令人恍若隔世。大師沈從文、黃永玉及很多文化名人都曾來這里觀賞過。
 
  萬壽宮
 
  萬壽宮座落在風景秀麗的東門外沙灣,北靠東嶺,面瞰沱江。崇垣危閣掩映在奇山秀水之間,構成一幅絕妙的天然圖畫。
 
  萬壽宮始建于明末清初,規模建筑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咸豐四年 (1854年)江西人楊泗在西側建遐昌閣;民國十七年(1928)又在大門北側建陽樓。至此,萬壽宮形成建筑規模宏大,設計精巧獨特,雕琢玲瓏剔透的建筑群落。
 
  就是這座萬壽宮,使鳳凰流傳著一個建筑史上的傳奇故事。據傳,自元代時候起中原及沿海一帶便有人陸續向西部遷徙。移民的原由大多是兵荒馬亂。來到鳳凰客居的一部分江西人,受到當時土司制度下的鳳凰當地人排擠,大都居住在城外的沙灣。于是沙灣便成了江西街。江西人勤奮,他們住著自己搭建的簡易房舍,干著提籃小賣的營生,夾著尾巴做人,小心翼翼地生活,從不與土著的鳳凰人發生沖突。在月現日隱中走過了清康乾盛世后,他們終于在鳳凰站穩了腳跟,擺脫了貧困,走向了富裕,并以雄厚的經濟實力打破了外鄉人不得進城的戒律,紛紛在古城內購置房產,開辦了布疋行、百貨、南雜商店以及餐飲甚至典當行……為了在生意場上抱成團并在居家生活上相互有所照應,他們集資在沙灣處修建了一座萬壽宮,為江西人客居鳳凰的家廟、會館、同鄉會。同時他們還將此延伸到鄉下,在鳳凰縣當時的第二大鎮———得勝營(今吉信鎮)也建了一座萬壽宮。
 
  可以說,當時的江西人在鳳凰地盤上已成氣候,經濟實力也日照中天。這時,土著的鳳凰人才大夢初醒,并驚訝地發現,江西人的“算盤子”居然勝過鳳凰人的“槍桿子”。
 
  鳳凰人江西人占據了好風水,在陰陽術士的指導下,在萬壽宮對面山腰修建了一座寺廟———準提庵,又叫江心禪寺。此庵造型不同,在前面土紅色墻上開了兩個丈余直徑的圓型大窗,像兩只大眼睛盯著萬壽宮,江西人休想將鳳凰人的“財喜”擄走!江西人在沙灣修了一座小白塔,尖頂在陽光下十分耀眼,像一根針,刺向準提庵墻上的那對大眼睛。江西人此舉又很快被鳳凰人察覺,于是在準提庵后殿塑了一尊“骷髏子菩薩”。此菩薩形似濟公和尚,手張著一個大大的“乾坤袋”,欲將江西人算盤子上的“財喜”統而收回。
 
  據說此后江西人在生意場上便不大順手,上行貨下行船屢遭挫折,不是在半途被土匪亂兵搶走便是在青浪灘翻船......當然,這些僅僅是傳說。不過,傳奇似的準提庵、萬壽宮、白塔如今還在古城里巍然聳立,它的建筑風格,令后人贊嘆,而客居鳳凰的江西人已成為地道的鳳凰人。槍桿子和算盤子的合成使鳳凰古城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
 
  奇梁洞
 
  奇梁洞位于鳳凰古城以北的奇梁橋鄉,吉鳳公路左側,屬于典型的碳酸鹽巖洞。奇梁洞集山、河、峽谷、險灘、絕壁、飛瀑、叢林、田園、村落于一體,洞內有“古戰場”、“畫廊”、“天堂”、“龍宮”、“陰陽河”五大景區。可謂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洞相連,它集奇巖巧石,流泉飛瀑于一洞,由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石鐘乳構成了一幅幅無比瑰麗的畫卷。于是有“奇、秀、幽、峻”四大特色,更有“奇梁歸來不看洞”之說。
 
  洞口宛如巨龍張口,高50余米,寬20多米,一條清溪穿溶洞而過,水流平緩,燈光打在巖壁上,皺襞倒影在水中,如夢如幻。巖洞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打在石筍、石幔及石花上,營造出一個流光溢彩的世界。洞長有十二余里路,邊走邊看邊玩,走完全洞,肯怕得要三個多小時,如果你不怕苦不怕累,還興致頗高,三個小時自然不在話下。在洞內有一大廳,據傳是土匪糾集的地方,廳里立著一塊帶一個小孔的石頭,對著小孔“嗚嗚”地吹,整個大廳會回蕩著低沉的號角聲,當年的土匪就是用這種方式傳令的。
 
  還有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宋代末年,土人首領何車聚眾起義反對官府,攻城奪寨,勢如破竹。朝廷舉派“楊氏三兄弟”統兵征剿,被何車用“追命鼓”、“迷魂鑼”、“荷花傘”三件法寶打敗。后可惜因叛徒告密,法寶被破,只得退守奇梁洞中,將士全部戰死。民間至今流傳“三十六人殺九千,死在奇梁洞門前”的故事。小溪右岸石壁上垂下一把“荷花傘”,流水有聲,傳說是何車的護身法寶。
 
  湘西先民崇拜“洞神”,敬神必奉美酒,于是形成了厚重的民族洞窖文化,并在各類敬祭和儀典活動中,創造出中國最早的“洞藏酒”。而奇梁洞為典型喀斯特溶洞,洞內終年溫度18攝氏度,空氣濕度在75度左右,這種恒溫恒濕的天然環境造就了貯藏白酒陳釀的絕佳條件。據介紹,2001年12月18日,自治州各族群眾在奇梁洞前舉行盛大儀式,慶祝北京申奧成功,將370噸高品質酒鬼酒以陶壇裝形式貯藏于洞中,并以公證、保險等手段保證,該酒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啟封,以美酒慶奧運。
 
  奇梁洞不僅景色迷人,還有著獨特的歷史底蘊,后來還成為湖南衛視《玫瑰之約》現場拍攝之地,更吸引了眾多游客爭相前往。
 
  黃絲橋古城
 
  從縣城向正西三十公里,便到黃絲橋古城。此城雄踞湘黔邊陲要沖,地勢寬闊,東有七里沖咽喉之扼,南有亭子關之險,西有綿長牢固的邊墻之塞,北有高山深谷之障。登上城埠,可以鳥瞰百里,山川野道,盡收眼底。真可謂“攻可進,拒可守”,是雄于鎮竿西部一座重要古城。
 
  據載,黃絲橋古城是國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古為屯兵之所,是歷代統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釁的前哨陣地。昔日伏波將軍馬援及威震西藏的福康安均命喪于此,而苗民們也被迫深入大山人口劇減。
 
  古城系青石結構建筑,城墻高5.6米,厚2.9米,寬2.4米,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古城開有三個城門,分別為“和育門”、“實城門”、“日光門”,均建有十余米高的清式建筑格局的高大城樓,三個城樓的屋頂均為歇山式,下層覆蓋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飛檐翹角,分外壯觀。城墻上部為鋸鑿形狀,箭垜300個,還有兩座外突的炮臺。
 
  古城建筑藝術也是別具一格,它采用了當地土人筑屋技藝和朝廷工匠技藝結合,具有古樸堅實的特色。取材青石灰巖,此巖耐溫耐寒耐潮,堅實牢固。料石都是經過嚴格挑選,六寸厚度均衡,石面精鉆細鑿,整齊劃一。砌筑工藝也極為講究,石塊之間以糯米稀飯拌石灰,灌漿粘合,使砌縫柔中有剛,寒暑干濕無慮,堅不可催,錐堞箭垛,氣勢雄偉。黃絲橋,有其獨特的歷史韻味,它古老滄桑,它美不可言,雖小,但的確有味道。
 
  書家堂古堡
 
  書家堂又名舒家塘,是湘西鳳凰的重點旅游景點,坐落在縣西31公里的黃合鄉境東。由于地處湘黔川(今渝)三省邊界,舊時多匪患,書家堂既能守防,又具有屯兵為攻的功能。據考證,北宋楊家將后代楊六郎的第三子楊再思奉旨平南,見其地勢險要,便在此安營扎寨,于是書家堂逐漸成為軍事重地──屯兵之營。隨著蠻夷歸服,此地又成為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長城學專家羅哲文教授2000年5月到此考察,他從現存的墻基考證,斷定城堡距今至少已有800年的歷史。明朝萬歷年間,南方苗民起義,當時政府為鎮壓起義軍,特撥白銀萬余兩,歷時4年,重新筑固了書家堂及周圍的古營盤。
 
  書家堂是在山下建兵營,山頂建連環屯,從而形成一個城堡。書家堂古城堡有兩個特色:
 
  一是古老而奇妙。古城堡周圍由構筑恢宏的古城墻環繞,略呈圓形。古城墻總長1500余米,高約7米,寬2米,分上下兩層,可供人行走或跑馬,每隔3米有一個?望口。墻身由大塊青石粘石灰糯米漿砌成,最重石塊達750千克。墻形曲折蜿蜒,極富變化。全城共設3個大門,雄踞東、南、北三方,其中以與王坡屯遙相呼應的東大門規模最大,此門分兩進,上有閣樓供護城衛士守護,巖石堅固整齊,易守難攻,是一座攻不可破的古老兵營。如今經千百年風風雨雨,古城堡雖殘敗發黑,但依然顯現出一種蒼涼之美。
 
  二是古樸而秀美。書家堂古城堡東、南、西三面有山溪環繞,溪流清澈見底,還有諸多池塘圍城,形成天然防線。據老人回憶,當時這里曾有48口塘,塘內魚肥鱉圓,水藻叢生,惜如今池塘已所剩無幾。南去100米的白果灣有一山銀杏,一到秋天,秋葉泛金,葉落時若雨若扇,果實累累,極為悅目。
 
  鳳凰沱江跳巖
 
  出古城北門城樓,來到沱江邊,便有一排古跳巖映人眼簾。這是古城人氣最旺的風景之一。其實這是一座古道橋梁,最早建于唐代,是乾州進入當時的五寨司城唯一的必經之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重修,仍是鳳凰至乾城的古道。跳巖最初由四十多個紅色長方體巖墩子組成,每墩相距二尺,便于鄉民肩挑背馱入城,但每年漲洪水時總有跳巖石墩被沖倒或沖走,經常得復修增添。民國時期,縣長李宗祺曾讓在跳巖上架以木板,這比以前行走更為方便,但仍逃不掉連墩帶跳板被沖走的厄命,洪水陡漲時節,鄉民只得繞道。1950年縣人民政府成立,又重新補缺換新將石墩加大,將兩個墩子聯成一個,跳巖全長100米,共15個巖墩,上鋪厚實的木板,并以鐵鏈在河底從巖上打眼,用鐵絲系緊,這樣得以穩固下來。幾度風雨霜雪,幾度滄海桑田,跳巖仍堅固牢實,保存完好,如今不僅仍是兩岸人民來往的要道,而且成為鳳凰古城頗具民族特色的亮麗風景。
 
  2000年秋,為了進一步改善群眾過河的條件,也為了更好地美化裝點古城,鳳凰縣撥款在老跳巖幾十米距離的河下游,新修了一道雙墩跳巖,兩排跳巖相隔一尺左右,一高一低,并排而立,橫跨江上,每排跳巖66墩,一字列于江面,每個石墩之間的距離也就一小步左右,來的走一排,去的走另一排。大家都爭先恐后地想上去一試身手,于是一個挨一個,摩肩接踵,不一會就出現了交通堵塞。很多人進不是,退不是,左不是,右不是,只能站在小小的石墩上等待,聽著腳下嘩嘩的江水聲,還真有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之感。
 
  因此,如今在北門河碼頭,你可見到跳巖的兩種版本,老的令人感知風雨滄桑,新的令人倍覺賞心悅目。
 
  關田山苗寨
 
  關田山古苗寨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境內,它傍鄰209國道,交通極為便利。與鳳凰古城八大景之一的地下宮殿——奇梁洞、西門峽漂流,文化藝術大師——黃永玉先生投資重建的“愛谷”等景點旅游勝地、同在209國道線上,處在張家界至鳳凰古城這條旅游黃金走廊的中心節點位置,便于湘、鄂、黔、渝、自駕車旅游、各大旅行社組團加點的最佳旅游神地,是《邊城》、《湘西剿匪記》、《血鼓》、《血色湘西》、《湘西往事》《湘女蕭蕭》、《神槍血恨》等眾多著名影視劇的外景拍攝地。
 
  這里原始古樸:一座連心橋,連起苗、漢兄弟情誼,百座土磚房,保留百年建筑風貌,毫無商業氣息。這里苗民淳樸:熱情而真摯,游人有口皆碑這里文化神秘:有苗族最原始文化——亮彩(苗語);有湘西最原始、最神秘、最恐怖的巫文化“趕尸”、“放蠱”。這里特色獨具:交通方便,但至今是保留最完整、最原始的土石墻建筑群,家家相通,戶戶相連,對抗千年湘西匪患。這里充滿傳奇:是鳳凰的神秘之地,有“神仙”地下山泉水,灌溉稻田,是湘西唯一出產“貢米”基地。
 
  這里的苗家人心靈手巧,能歌善舞,傳承著苗族優良傳統和古老的民族文化。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的苗家人歡迎四海八方賓客的到來。
 
  西門峽漂流
 
  西門峽位于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縣僅20公里的吉信古鎮,
 
  山江博物館
 
  它傍鄰209國道,交通極為便利。
 
  西門峽漂流全程6公里,屬萬溶江流域,它發源于兩頭羊自然保護區的群山之中;沿途危崖夾峙,樹木蔥榮,水質清澈、急流、險灘星落棋布。共有虎跳澗、白龍灘、臥龍灘、青龍峽、鬼見愁、龍王灘等急流險灘30余個。其中以青龍灘最為著名,它全長400米,落差20余米。它和龍王灘一道堪稱國內漂流之經典。
 
  西門峽漂流區以河為界,左側為苗族居住區,右邊即為漢族居住區,此河自古以來就是苗漢不可逾越的分水嶺。左右面的絕壁上還有南長城遺址(當地人稱之為萬里墻)。沿河兩岸還有許多諸如防匪洞、烽火臺、古官道、古跳巖、接官亭、古碾房等歷史遺址和名勝古跡。是《烏龍山剿匪記》,《湘西剿匪記》等眾多著名影視劇的外景拍攝地。
 
  苗族博物館
 
  苗族博物館座落于被稱為“苗王府”的神秘之地——鳳凰縣山江鎮叭咕苗寨。博物館占地1864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展品最多的民營苗族博物館。九館為:“苗家農舍”、“古代住所”、“殷實人家”、“武士家居”、“服飾掠影”、“繡女之家”、“匠人居室”、“巫師小屋”、“文人陋室”,此外,還有庫房樓、貴賓樓、生活區...
 
  米良鄉傳統居民區
 
  該區域因受交通、地勢的影響。大多數居民名保持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衣服、飾品及鞋子均以手工為主。紅白喜事都有獨特、神奇的儀式。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