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麗江古城:答好遺產保護的「時代之問」

麗江古城:答好遺產保護的「時代之問」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4-12-04 18:07:24 來源:香港商報網

    千年文脈延綿不絕,燦爛文明生生不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成就。五彩斑斕的文化遺產與雄奇秀美的錦繡山河共同鋪展出一幅新時代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動人畫卷。文化遺產成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寶貴資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面對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時代命題,麗江古城賡續歷史文脈,加強文明互鑒,走出了一條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相融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城鎮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提供了一種可供參考的「中國方案」。

    申遺成功27年來,麗江古城精心守護世遺之美,用心傳承世遺之「魂」,講好麗江故事,彰顯文化自信。

图2:四方街打跳 王冰 摄.JPG

四方街打跳(王冰 攝)

    保護第一  千年古城綻放時代光彩

    12月4日,是麗江第20個世界遺產日,也是麗江古城申遺成功27周年紀念日。

    1997年12月4日,麗江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此,這座始建於宋末元初、盛於明清的古城走向世界舞台,成為展現麗江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活體記憶」。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由大研古城(含黑龍潭)、束河民居建築群、白沙民居建築群三個部分組成,遺產區劃範圍7.435平方公里。流動的城市空間、充滿生命力的水系、尺度適宜的民居建築以及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等,使其有別於其他歷史文化名城。

    申遺成功27年,麗江古城嚴格按照《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要求,認真履行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出的鄭重承諾,在不斷創新保護理念、轉變管理方式、促進合理利用、實現科學發展上狠下功夫,努力保護古城、建設古城、發展古城、繁榮古城,把文化遺產保護與人居旅遊環境的改善、民族文化品位的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豐富、古城原住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緊密結合起來,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立法層面上,《雲南省麗江古城保護條例》和《雲南省東巴文化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為古城保護管理保駕護航;技術層面上,《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管理規劃》對古城保護管理的程序、方法上作出相應的技術規範;此外,《麗江古城傳統民居保護修繕維護手冊》《麗江古城環境風貌保護整治手冊》《麗江古城市場經營項目准入退出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規章制度的出台,則為麗江古城商業業態迭代更新劃定了相應的「紅線」。

    27年來,麗江古城秉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始終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舊如舊」「保存歷史真實性」的原則,着力在民居建築、街巷廣場、水系橋樑、古樹名木等要素進行系統性保護,改造或恢復新華、光義、四方街、玉河廣場等主要街道和景點,古城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納西文化內核得以大力弘揚;同時,按照「一網絡、一中心、N應用」的路徑建設智慧古城,從數字體驗、數字應用、數字文化、數字管理、數字經濟等方面發力,以現代科技推動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激揚時代風采,展現新的生機活力。

    遺產專家高度評價麗江古城:「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麗江古城歷史文脈的保護與傳承,可為世界各國類似的歷史城鎮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一種中國方案。」

    傳承優先  詮釋最美麗江故事

    文脈綿延、熠熠重光,承古拓今、生生不息。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凝聚在古城一磚一瓦之間,更滲透在傳統的民族文化里。

    每晚8點,麗江古城大研納西古樂會音樂準時響起。舞台上,年逾八旬的老人手持各式古老樂器正襟危坐,雙目微垂。一時間,典雅與莊重,清麗與絕唱,在蒼老的手指間流動。

    納西古樂是納西先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融合外來音樂而創造的一種古老的音樂文化。它結合白沙細樂、洞經音樂、皇經音樂、唐詩宋詞等諸多元素,以獨特的風格、優美的旋律、豐富的伴奏方式和獨特的演奏形式等特點聞名於世,是中國古老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納西古樂是納西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以及民族認同感的重要體現形式,我們有責任去傳承這種文化。」大研納西古樂會主理人文嘉說,樂團參演人員有農民、木匠、修鞋匠,平均年齡60多歲,90歲以上的有好幾人。這些老人日復一日的堅守,演奏出了一個民族的記憶。

图3:大石桥上游人如织 王冰 摄.JPG

大石橋上遊人如織(王冰 攝)

    除了納西古樂,在麗江古城製作東巴紙、寫納西字、畫飛鳥蟲魚,亦是最受遊客歡迎的非遺體驗項目之一。

    公開報道顯示,東巴文被人們稱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它不僅作為文字本身而存在,更是納西文化傳承的載體、納西人的精神家園,也是人類遠古文明的「活化石」。2003年,東巴古籍文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三個世界記憶遺產,也是中國少數民族第一個記憶遺產。

    位於古城光義街現文巷的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很好地為遊客提供了「寫寫畫畫」的深度體驗。這裏的每一個象形文字、每一幅東巴畫、每一個符號、每一抹色彩,都記載着一個民族的變遷與發展,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之林里不可或缺的一枝。

图4:东巴纸非遗传承人和秀昌向游客展示造纸技艺 王冰 摄.JPG

東巴紙非遺傳承人和秀昌向遊客展示造紙技藝(王冰 攝)

    「它是與時俱進的,符合當代市場需求的。納西族沒有丟棄自己的文字,並沿用至今,體現了它的智慧和實用性。」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館長和閏元表示,給遊客寫生肖,畫上他們心儀的東巴象形文字,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

    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是麗江古城精心打造的31個文化院落之一。近年來,麗江古城逐年拿出一部分直管公房和專項資金,先後打造了以恆裕公民居博物館、納西人家、手道麗江民間手工藝術館、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天地院、詩云書社、十月文學院等為代表的文化院落和展示館,為遊客深度了解麗江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批又一批音樂人也相繼來到麗江,在古城「安家」。一把結他、一個手鼓,他們唱邂逅、唱青春、唱愛情、唱鄉愁、唱生活,每一首歌踏碎時光而來,長歌短詞落在心頭,濺起歲月長河裏的種種過往。

    在麗江古城,民謠將音樂內容與生活場景進行深度融合,為古城尋找鮮明的差異化特質作出了有益嘗試。麗江古城跳出音樂的局限,讓民謠成為遊客認可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傳遞時代感召的同時,攜手一批音樂人共同創造民謠新紀元,賦予世界文化遺產新的人文色彩。

    天地院,79歲的和學光為古老的納西族歌舞填詞,賦予傳統文化新內涵;老木藝術空間,木欣榮正在認真雕刻東巴木雕,賦予一塊木頭新生命;油紙傘創意街、一滴水玉壁、馬幫文化街、櫻花餐廳、大研花巷等網紅文化新地標人流如潮……多元文化業態不僅守住了古城的血脈和根基,也傳承、重塑了世界文化遺產的「魂」。

    「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我們唯有激活歷史、融入時代,激揚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才能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木麗表示,文化遺產保護要以人為本,通過創新性理念、技術和手段,讓文化遺產變成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一種文化資產、文化資本,讓精彩的麗江故事在世界文化遺產語境中得到更美的詮釋。

图5:天地院原生态纳西歌舞演出 王冰 摄.JPG

天地院原生態納西歌舞演出(王冰 攝)

    弦歌不輟  保護之路任重道遠

    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擬於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對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推進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是歷史的豐碑,是時代的記憶。在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命題下,文物保護法的再次修訂,無疑對我國文物保護提出「時代之問」,標誌着我國文物保護進入法治化、規範化、制度化的新階段。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如何更好的活化利用文化遺產,在賡續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如何深入挖掘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構建景區、社區、遺產一體化格局,在遺產保護的「中國方案」上再添新彩?

    「遺產保護,關鍵在人。文化遺產屬於全人類,每個人都有責任參與保護傳承,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木麗表示,保護文化遺產不只是專業人才、監管部門的事,更是我們每個人的事。當傳承歷史文脈成為社會共識,當越來越多人認識認同歷史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價值,文物瑰寶才能所託有人、代代相傳。

    文脈悠遠,弦歌不輟。申遺成功27年,麗江古城憑藉燦爛多彩的文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構建了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型社區,進一步增強了古城「主人」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遊客、商戶經營者、原住民等「新老古城人」和諧共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相互成就,在不知不覺中轉換角色,成為保護世界遺產的新生力量。

    他們是古城「美容師」,每天追着星星而來,用心拂去每一粒褻物與塵埃,再踏着月亮的影子回家;他們是分佈在大街小巷志願者,高舉「有問題請找我」引導牌,那一抹鮮亮的紅馬甲無時不在傳遞古城的溫度;他們是讓生命在朽木上開花、把歲月沉澱在一張紙上非遺傳人,在敲敲打打、鑿鑿刻刻之間串起歲月長河裏的新舊時光;他們是因愛奔赴麗江的旅遊「移民」,尋一間院子,覓一處「家」,養花種草,賞雲品茶,慢煮時光度流年;他們是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賣香包的阿奶,打跳的大叔,對他們而言,這裏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也是裝下全部生活瑣碎的家……

    在麗江,歷史文化遺產正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從中,我們可以窺見不同歷史時期的世事百態,體味中國文化之氣度情懷,同時引發對當下的關聯性思考,在古人與今人間架起共情的橋樑。

    這種思考一直在延續。11月15日,第五期「對話古城——麗江古城保護與發展大家談」在詩云書社舉行。多位遺產專家、網絡大V、行業領軍人、社區群眾及商戶經營者,共同就麗江古城的可持續性發展進行深入探討和建言獻策。

图6:丽江古城是“最受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王冰 摄.JPG

麗江古城是「最受人們嚮往的旅遊目的地」(王冰 攝)

    「麗江古城的保護太難了,最突出的是資金保障嚴重不足。」昆明理工大學教授、麗江古城建築遺產保護學會會長朱良文認為,全面徵收古城維護費刻不容緩。「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人人都有保護義務,人人都應自覺繳納古維費。」

    2023年,麗江古城累計接待遊客1900萬人次;2024年1月至9月,累計接待遊客1705萬人次,同比增長13.07%,比2019年同期增長47.44%。近年來,麗江古城以「最受人們嚮往的旅遊目的地」高居OTA榜單,而潮湧澎湃的客流量,卻與古城保護管理的運維支出不成正比。

    據了解,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年均支出約2.9億元,而古城維護費是其單一的資金來源。早在2001年起,麗江古城就開始向遊客徵收古維費「以城養城」,只是徵收過程「一波三折」,期間歷經多次探索,但至今仍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收費方式。

    「從申遺成功到現在,我們對麗江古城投入了48億元,而古維費徵收資金僅41億元,更多的資金缺口要靠融資渠道來解決。」木麗表示,對於管理者與服務者來說,這是一個難題,也是一個考驗,古城的保護與發展任重而道遠。

    自覺繳納古維費是責任和義務,也是對世界文化遺產的尊重。公眾的廣泛參與,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持久動力。只有全身心參與、深入挖掘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拓展歷史文化的渠道和深度,才能在更高層次禮敬中華文明、賡續文化基因。

    或許,我們應該反思:我們能為麗江古城做什麼?我們該以什麼樣的行動,保護並傳承好全人類的瑰寶,讓它繼續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光芒?(張志偉 王冰)

頂圖: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趙建彪 攝)

責任編輯:林梓琦 麗江古城:答好遺產保護的「時代之問」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